iccslogo
Activities

近期影音 Recent Video


20240412|中國左翼文學的區域模式與跨域互動——「東北作家群」的世界與視界

more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more

冷戰研究系列演講

2020-11-03 - 2020-12-23

冷戰研究系列演講
地點:交通大學光復校區人社二館106A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本系列活動不需事先報名,但考量疫情,請與會者務必配戴口罩。


11/3(二) 13:30-16:30
在台美軍性觀光的冷戰因素與例外性
郭彥伯(交大社文所博士生)
主持:林淑芬(交大社文所教授)

二戰結束前後,美軍旋即以不同的身份來到台灣,並隨著韓戰、越戰的爆發人數漸增而廣為人知。駐外美軍與各地居民的各種互動關係中,「性觀光」尤其受到當時輿論與後世學者注意。以台灣為例,論者普遍將之詮釋為冷戰背景下,國府為服膺或討好美國,特別為美軍打造出來的性交易模式。
本演講首先將回顧與反省上述觀點,並更深入討論在台美軍所從事的各種性消費,究竟在什麼意義上可以說是冷戰的產物?或者稍微保守一些,如何挖掘並解讀背後可能存在的冷戰因素?
許多地區的美軍基地研究都指出,美軍所從事的性交易往往是以法令特許、劃定特區等型態,坐落於原本嚴加控管性交易的社會。對此,我將藉著歷史檔案、法令規章、媒體報導中,美軍多重且曖昧的「在場」,重新思考美軍及其性觀光的特殊性,以及與韓國、菲律賓等地區的異同。

12/1(二) 13:30-16:30
再探文化冷戰研究:檔案與文學
劉羿宏(中研院歐美所博士後研究員)
主持:邱德亮(交大社文所副教授)

1999年,英國記者Frances Stonor Saunders在倫敦出版Who Paid the Piper?: The CIA and the Cultural Cold War,引用大量檔案與訪談資料,分析美國中情局及其陣線如何在冷戰期間滲透藝術與文學生產,對抗蘇聯並擴展美國的影響力。此書隔年在紐約出版,2013年再版時已被翻譯成十種語言,至今仍被視為全面研究「美國文化冷戰」的經典。華語世界內,此書也於2002年在北京的國際文化出版公司翻譯並發行成《文化冷戰與中央情報局》。2000年代後期起,台灣學界研究港台的「美新處」及其文藝產物,透過解析「美援文藝體制」為文化冷戰研究加入在地圖像。縱使研究者關注的對象有所不同,他們的研究成果顯示出「文化」如何乘載以「美國」為中心的權力操作、「美國」與他者的權力關係。在一定程度上能丈量或體現「權力」的「贊助資金」及其流向,成了研究重點,而解密的檔案正是研究者尋找蛛絲馬跡的研究要件。
Saunders一書出版20年後的今天,文化冷戰研究仍持續發展,但其中也不乏研究者的自我反省與批評:除了藉由檔案「揪出」背後的美國中情局、揭發「美國的陰謀」,我們還能做什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霸權的美國確實是文化冷戰的主角,但其他或大(如社會主義國家)或小(如作家與作品)的要角,如何貢獻於或阻斷了美國的文化戰略?在回顧近五年文化冷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我將討論檔案與文學在此領域中的關係,並邀請聽眾一起思考美國文化冷戰如何體現在作家與文學上,又如何在冷戰彷彿已成過去的今天影響(或無關)我們的讀寫品味。

12/9(三) 13:30-16:30
1960年代的電視節目:歡樂與規訓的現代情感政治
柯裕棻(政大傳播學院副教授)
主持:楊子樵(交大社文所助理教授)

(敬請期待)

12/23(三) 13:30-16:30
在地台語片與全球冷戰史:文化史與政治史的對話嘗試
蘇致亨(《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
主持:林淑芬(交大社文所教授)

如何說一個小人物經歷大時代的故事?本次演講將會從我今年出版的《毋甘願的電影史》出發,試圖拉近台語片等大眾文化史與戰後政治史的距離。台語片研究,乍看與國際冷戰和國共對戰組成的「雙戰結構」相當遙遠,也跟美新處的文化介入扯不上關聯,真是如此嗎?藉由重新討論政治介入文化產業的不同機制,我將說明,一種與菁英文化截然不同的大眾娛樂史視角,對於我們思索一九五〇和一九六〇年代的臺灣社會或許能有什麼樣不同的對照觀點。
 


近期活動 Recent Activities


21世紀批判性策展:公共空間、新媒體以及地緣政治

2024-03-25 - 2024-05-10

more

中國左翼文學的區域模式與跨域互動——「東北作家群」的世界與視界

2024-03-27 - 2024-05-03

more

台島西部「流域改」讀書會/走讀【走讀場一|桃園】

2024-04-15 - 2024-05-15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