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Flora & Fauna: Domestic Nature and Private Collecting in Reform Era Beijing
more臨時隨創湊合:台北之攝影與電影影像研究
主持人:勞維俊
簡介
在阿巴斯所述,「影像貧乏」的時代裡,我們已無法藉中介之影像來了解某城市。城市之影像是貧乏的,並非因其辨識度不夠高,而是因為影像與城市間之間有所斷裂。特別是在一些殖民權力離開但真的解殖尚未開展之地,好比香港、澳門和具爭議的台灣。我們該如何理解一個地方有官方的去殖,但無真的解殖,即一種無法超越新的殖民狀態的後殖民情境?這個問題在跟隨以異質的社會規範壓制公民生活的每一個範圍之新自由主義邏輯的全球化下,變得嚴重卻也同時模糊,僅能從影像的陳詞濫調之再現,涵蓋宣傳、廣告、娛樂或藝術之中得到扭曲的印象。阿巴斯呼籲對城市的文化生產好比電影、建築、設計、新媒體,進行批判性的分析,因為欲以有意義的方式接近城市,無法忽略了解影像自身的媒介。藉阿巴斯的洞見,此計畫的目的在於分析再現台北的攝影與電影影像,特別是關於殖民的痕跡、改變城市樣貌的全球化,以及二者的疊加。此計畫專注於以台北城市為故事場景的楊德昌和他的同代人,如侯孝賢和蔡明亮的電影。除了電影的影像分析外,此計畫也拍攝當今台北的影像以展示不加批判即接受新自由主義所帶來的快速改變。這些照片將強調在上述「(延)後殖民主義」的複雜和矛盾效果下,城市景象的暫時性和隨創本質。
計畫總覽 All Research Topics
歷史重估的探討
由第一個子計畫「記憶政治與治理技藝:國家、社會、族群與歷史的亞際研究」與第二個子計畫「後/冷戰文化影子下之亞際知識解殖」執行,結合歷史學、社會學、文學、思想史、經濟史、人類學、政治哲學等學科的跨領域研究。
當代問題的分析
由第三個子計畫「21世紀的未來政治經濟:中國崛起、新自由主義與新殖民主義」與第四個子計畫「老化的現代性、都市空間重構、遷移與底層形構」執行,主要由社會學、傳播學、都市研究、人類學、原住民研究、外籍勞工研究、政治哲學等領域的學者執行。
未來共生社會的構想
由第五個子計畫:「朝向亞際平等共生社會:公民參與、法律商榷、社會藝術介入、跨地連結」執行,由政治哲學、法律學、藝術研究與藝術創作等領域的學者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