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Flora & Fauna: Domestic Nature and Private Collecting in Reform Era Beijing
more冷戰至後冷戰時期亞際藝術交流與展覽史調研
主持人:唐慧宇
簡介
本研究旨在透過亞洲地區跨國(transnational)和區域內(intraregional)的視覺藝術展覽史、藝術家交流檔案和創作、機構檔案史料為調研案例,探究冷戰至後冷戰時期(1950至1990年代)的地緣政治想像、文化冷戰狀況、區域歷史變遷下的政治與美學、解殖文化政治的生產與流動等議題。當前華文界的冷戰研究多以批判視角檢視美國霸權和美援文化,而歐美學界的冷戰研究則多以美、俄強權的二元對峙為論述核心。然而,陳如社會歷史學家Heonik Kwon提出,當前以歐美為中心的冷戰研究,與解殖/後殖民研究分屬兩個研究領域,若要貼近理解亞洲地區的歷史狀況,必須將冷戰狀況與解殖進程置於共同的歷史脈絡來討論。本研究依據Kwon的論點,進而在方法上,將台灣和亞洲的冷戰狀況和解殖主張,置於互相牽動的歷史脈絡中,並透過多向的區域跨國脈絡和不同意識形態的美學政治想像,以歷史性地思考亞洲在跨地流動間的衝突、正義和解殖議題。
計畫總覽 All Research Topics
歷史重估的探討
由第一個子計畫「記憶政治與治理技藝:國家、社會、族群與歷史的亞際研究」與第二個子計畫「後/冷戰文化影子下之亞際知識解殖」執行,結合歷史學、社會學、文學、思想史、經濟史、人類學、政治哲學等學科的跨領域研究。
當代問題的分析
由第三個子計畫「21世紀的未來政治經濟:中國崛起、新自由主義與新殖民主義」與第四個子計畫「老化的現代性、都市空間重構、遷移與底層形構」執行,主要由社會學、傳播學、都市研究、人類學、原住民研究、外籍勞工研究、政治哲學等領域的學者執行。
未來共生社會的構想
由第五個子計畫:「朝向亞際平等共生社會:公民參與、法律商榷、社會藝術介入、跨地連結」執行,由政治哲學、法律學、藝術研究與藝術創作等領域的學者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