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2.JPG (18276 bytes)
 

  請參閱   

 劉紀蕙主要著作

專題網站: 現代性‧東亞‧批判理論

台灣文化研究網站

跨藝術研究網站

 

出版資訊:

心之拓樸:1895事件後的倫理重構

《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

《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

《文學與藝術八論─互文‧對位‧文化詮釋》  

 

 相關連結

台灣聯合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程

 


 

本專題網頁透過拓樸式的環節,建立有關政治、倫理與美學的幾個核心議題,希望能夠以基進政治的思考模式,逐步重新探討與釐清亞洲現代性所涉及的核心問題,例如政治與治理技術、政治與美學、共同體與疆界、亞洲想像的話語結構、主體與他者、基進自由與平等、倫理系譜、可見性機制、藝術與真理、感受與欲望結構、革命與無政府主義等。

此專題網頁包括我自2002年以來與交大社文所同學一起進行的思考工作與書寫計劃,其中有我的課程講綱、近年來發表的論文,也有歷屆修課同學所貢獻的理論探討以及個別問題意識展開之論文。

我們希望在東亞現代性話語脈絡之下,重新面對中國、台灣、日本與韓國等東亞地區如何處於歷史過程中知識轉型與體系化的處境,如何面對重要歷史時刻而展開政治性話語與行動,這些問題涉及了什麼弔詭模式的主體化工程與主權邏輯,如何重新探討曾經發生卻未被認識的創造性思想與藝術工作。我們與當代歐陸的基進政治、倫理與美學理論進行對話,因為當代歐陸思想具有強大的批判與解構的力量。但是,我們更希望回到東亞脈絡的具體歷史時空或是回到中國古典思想環節,進行根本性的對話,以便展開具有迴轉而創造的思考工作,並且提出創新性的理論化書寫。

本網站將會隨著我的課程設計與參與同學的加入,陸續更新。


版權所有:劉紀蕙
網站架構設計與執行:林封良,陳克倫
網站美工設計:吳璇真
架設日期:2010.8.15

 


 

「台灣文化研究網站」由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劉紀蕙教授帶領研究生主持。

討論台灣文化,需要面對當代,也要對照觀看歷史軸線;需要參考社會事實,也要擷取文化文本;需要處理史料,也需要借重理論思維。無論是文學作品、電影、藝 術、歌謠、流行文化、民俗活動、文化論述、文藝政策、建築與都市空間、社會現象、新聞媒體等,都是以象徵結構具象化問題意識的文化文本。此網站將以跨領域 的文化研究立場,面對複雜的歷史與文化以及社會的不同面向,提出討論台灣文化的多元路徑:

一、現代化過程

二、國家機器與文化構造

三、族群認同與歷史記憶

四、現代/後現代文學、藝術、劇場、電影

五、大眾文化與日常生活

六、性別

七、社會運動

 


 

InterartTitle1.JPG (13294 bytes)

劉紀蕙教授主持。

「跨藝術研究網站」成立於一九九八年二月,原由劉紀蕙教授領導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學生發展設計,內容包含以 論文、藝評、圖像資料庫等方式,處理文學、繪畫、攝影、電影、歌劇、音樂等不同藝術形式交會之種種美學以及符號構成的問題.

 


 

網頁設計維護:劉紀蕙

更新日期:二○一三年二月

   

劉紀蕙

Joyce C.H. Liu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榮譽退休教授 & 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程 約聘專任教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 主任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程 暨 文化研究國際中心 主任

我的理論思考資源有三個面向:首先是來自於二十多年來從佛洛依德、克莉絲蒂娃到拉岡系統性閱讀的精神分析理論,其次是近十多年來在課程中持續開設的當代基進政治美學倫理思想,涉及了從 斯賓諾莎、黑格爾、尼采、海德格、巴岱伊,到阿圖塞、德希達、洪席耶、巴里巴、巴迪烏以及阿岡本的脈絡 。就某一個意義而言,這兩個層面的思想以唯物主義的方式抵制了二元對立的形上學思想;可以結合二者的,恰好是佛洛依德與馬克思。刺激我思考的第三個面向,則是中國具有批判性格的古典思想,例如我最近五六年來處理的王國維、譚嗣同、章太炎以及莊子。這是我這一個階段要積極繼續探索的面向。

我目前的研究計畫「 無與主權:疆界政治」,延續過去多年所進行的研究,進一步探討「物」的觀念邏輯如何在歷史脈絡中發生作用、「物」的使用與交換邏輯、「物」與生命的關係、物質轉化的辯證運動,以及透過唯物辯證概念重新思考主權概念以及疆界問題所具有的批判力量。我會從馬克思《資本論》、阿圖塞與巴里巴的《讀資本論》以及他們後期思想、斯賓諾莎的唯物主義、佛洛依德的動力經濟拓樸學、巴岱伊的一般經濟與限定經濟、巴迪烏取徑於拉岡的拓樸觀、洪席耶延續傅柯的話語邏輯內部分裂,以及阿岡本 政治神學與經濟神學的兩個範式,來探討不同的交換邏輯與經濟範式。我也要進入幾個中國脈絡的案例,包括梁啟超的〈新民論〉與倫理政治經濟學,楊獻珍與艾思奇綜合經濟基礎相對於單一經濟基礎引發的「一分為二」論戰,以及章太炎的批判史觀與儒法鬥爭,來思考中國現代政治的不同政治經濟範式。 

我現階段研究的問題意識是在過去三本書的歷史背景之下向前推進的 。這三本書積極面對了當代的問題,但卻以極度迂迴的方式進行。 從九十年代開始,我持續針對台灣中國的現代性問題,進行歷史性以及理論性的思考,我的課程以及我的研究計畫都是在這個研究脈絡之下展開的探索路徑:

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 》(2000)處理的是感受結構的負面向度問題,探討幾個高度政治壓力下難以言說的主體感受如何透過超出於現實面的文字而得以出現:我追溯日本殖民時期台灣三十、四十年代詩壇如何同步於世界知識圈而拓展的超現實書寫空間,五十年代冷戰結構以及思想戒嚴之下大陸詩人與台籍詩人如何透過超現實書寫而共闢另類思想空間,到八、九十年代後現代詩人如何透過超現實以及魔幻寫實,處理認同結構轉型的內在撕裂。

《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2004)探討三、四十年代東亞政治局勢下中國與台灣各自展開國家主義熱情與主體結構的主導模式:我分析南京政府法西斯式的文化政策、聯華一廠與聯華二廠的國家主義電影製作、左翼右翼刊物共同浮現的國家主義熱情,日本皇民化政策下的台灣主體結構,並且思考這些不同主體結構如何持續運作,而潛在地影響了當代社會。

《心之拓樸 :1895事件後的倫理重構》(2011)則探討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特殊的歷史拓樸環節如何在眾多文本處鑲嵌了拓樸式的主體空間,並且開啟了國家主義論述的知識譜系轉型:我討論當時知識圈共享的《清議報《萬國公報》、《教會新報》、《新民》、《民報》、《教育世界》東方雜誌》等大眾化報刊雜誌如何積極引介西方知識,以知識混成的方式,將普遍滲透於十九世紀東亞語境的邊沁、密勒、亞當斯密、斯賓塞等功利主義思想與基督教化的倫理政治經濟學帶入了中文語境;我特別深入分析當時積極介入這些刊物的羅振玉、梁啟超、杜亞泉、李春生幾個代表性人物與其同時代知識分子如何共享並且散播了時代性的知識結構我指出在這個複雜的歷史拓樸結構中,王國維、譚嗣同以及章太炎透過老莊以及佛家唯識宗的思想,以及「無生」與「微生滅」 的齊物論與生命觀,提出了抵制時代性功利擴張思想與批判共名權力結構的不同思考路徑:我認為這是一種具有政治性的思想力量。

這三本書完成了一個三部曲式的拓樸學研究,也讓我對於「物」的邏輯有更為深刻的思考。其運動方向表面上可以說是「負正負」的反轉迴向,但是, 每一本書之內也都有「正負正」的內在拓樸運動。促使我進行上述研究的動機,除了源自於我長期閱讀與觀察的文學藝術與歷史文化現象的思考之外,也源自於我的理論性閱讀。

對我而言,理論性的思考永遠帶來張力,也永遠面對著當代。理論閱讀除了使我自己的思維層次與概念結構透過撞擊而拓展並且複雜化之外,我也更為清楚地理解理論必然源生於話語現象。因此,面對我自己的歷史文化與當代社會,重新疏理中文脈絡的話語現象以及歷史脈絡中的內在結構性問題,是必要也是具有高度挑戰性的。所謂歷史脈絡,除了本地局部的狀況之外,也涉及了全球整體的動態關係;除了正面提出的各種政治經濟或是文化的政策或是對立立場的論戰之外,也包括了以不同方式正向或是負向衍生的文學、藝術、劇場或是生活態度。如何以拓樸空間的模式,鎖定具有代表性的文本,探討其糾纏襯裡或是穿插伏流,則是研究工作的本身。  

我歡迎指導與上述理論性、東亞現代性以及心態史面向相關的博碩士論文。此類課程的規劃,可參考我的個人網頁:

https://iccs.chss.nycu.edu.tw/joyceliu/mworks/major-works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