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logo
Introduction

近期活動 Recent Activity


台島西部「流域改」讀書會/走讀【走讀場二|新竹】

more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電影與文化冷戰:美國外交與亞洲電影網絡的起源

more

劉紀蕙
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台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暨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程主任

個人網站| https://iccs.chss.nycu.edu.tw/joyceliu/

中文履歷| 劉紀蕙個人履歷表

CV| Joyce C.H. Liu English CV

簡介|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批判理論及政治哲學學者。她的研究領域涵蓋比較文學、精神分析、視覺文化、亞洲現代性、台灣文化心態史、中國政治哲學;近年研究議題包括地緣政治、生命政治、邊界政治、內部殖民、不平等公民、知識解殖、藝術行動。

  1984年獲得美國伊利諾大學比較文學博士之後,她返國任教超過四十年,曾經擔任輔仁大學英文系主任,創立台灣第一所比較文學研究所,擔任創所所長。2001年轉任交通大學之後,於2002年創立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先後擔任11年所長(2002-2004, 2008-2011, 2013-2019),於2021年從社文所退休,目前擔任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

  劉紀蕙教授著有七本專書,百餘篇期刊專書論文。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她從2000到2020的二十年之間所完成的台灣-中國相互牽動的心態史拓撲學四部曲:

  《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症狀式閱讀》(2000)以八、九零年代不同的舞台作品如何展演出文化認同轉向的掙扎與摸索切入,並以歷史回溯的方式,從日據時期、戒嚴時期到解嚴時期,各種溢出正統的超現實書寫所鑲嵌的時代現實為對象,討論藝術家如何以各自的書寫展現不同於主流意識形態的負面台灣本土意識。

  《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2004)思考從二十世紀上半期台灣與中國為何發生了共同朝向集體的法西斯式想像,以及這些想像如何展開各種論述與知識架構,從而構成了我所謂的「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心之拓樸:1895事件後的倫理重構》(2011)分析在這個倫理重構的話語叢結中,(國民)「主體」的基礎如何被描繪與建立,以及「心的治理」(psyche-politics)以及「倫理─政治經濟學」的概念如何說明了(國民)主體的倫理生活成為被計算為國家可以使用的資本。

  《一分為二:現代中國政治思想哲學考掘學》(2020)指出毛澤東1957年提出「一分為二」的辯證法論點,以及1958年的台海危機與絞索政策,牽涉了冷戰局勢中的中蘇關係變化、中東權力翻轉、反右傾、大躍進、全國公社化等等因素。從毛澤東1937《矛盾論》到1958年的一系列文章,反映出了時代性多重決定的複雜整體結構,如何改變了毛澤東的論述位置以及後續的政治決策。然而,1960年代深受毛澤東影響的歐陸思想家,從「一分為二」的辯證思維,持續思考如何面對當代現實社會,進行唯物辯證分析。本書進而重返中國政治思想,以晚清章太炎的政治理念與「一分為二」,作為「解放性批判政治」的代表。

  最近的一部新書《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2022),總結了她過去多年所進行的心態史拓撲學研究方法論,也提出了一個根本的問題:時代的政治局勢以及知識體系,如何在其物質環境下,以辯證的方式,影響了同時代的知識工作,並牽動了後續幾個世代的心態結構?如何讓我們觀察到了同位轉移變形的動態拓撲歷史空間?這本書首先從佛洛伊德與拉岡銜接到阿圖塞、傅柯、阿岡本與巴迪烏的拓撲學概念,說明了語言中主體的正向與負向位置,而提出了「心態史拓撲學」的定位。其次,十九世紀中後期中文脈絡的知識範式轉型,如何造成「倫理政治經濟學」的奠基,以及二十世紀現代國家「心的治理」之話語模式。她從當代台灣藝術家與詩人的作品切入,說明二十世紀現代國家的歷史過程如何牽動了個人的感性結構,以及創作作品中的逃逸路線。最後,她從中國古典政治哲學出發,討論方以智、譚嗣同與章太炎如何以莊子與佛家的智慧,推出例外空間的辯證批判力量,以及其所蘊含的政治拓撲空間。

  劉教授曾經擔任台灣文化研究學會理事長,英美文學學會以及比較文學學會理監事,《文化研究》主編(2011-2017),協同台聯大系統跨校同仁共同於2013年成立「台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以及「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位學程」(2013),擔任中心主任以及跨校學程總主任至2024年卸任。

  由於關切在台灣建立具有寬廣視野的國際學術平台,她先後主持多項大型跨國跨領域研究計畫,組織校內六個研究群以及十餘個跨歐亞的學術研究機構,針對當前全球面對的迫切議題,共同推動跨地合作的研究群,進行學術性與介入性的探討。這些計畫包括教育部深耕計畫特色領域研究中心「衝突、正義、解殖:亞際社會批判研究」(2018-2022),「衝突、正義、解殖:21世紀轉型中的亞洲」(2023-2027),「人文研究中心與機構聯盟」(Consortium of Humanities Centers and Institutes, CHCI)及A.W. Mellon Foundation獎助的「全球人文研究機構」(Global Humanities Institute, GHI):「當前全球脈絡下的遷徒、物流部署與不平等公民」(Migration, Logistics and Unequal Citizens in Contemporary Global Context)(2019-2022),Transit Asia Research Network (TARN)(2023-2027)。

  劉教授多次榮獲國內外學術榮譽,包括科技部傑出研究獎(2020)、科技部、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出版獎勵、國立編譯館出版獎勵(2020、2011、2004)、傅爾布萊特基金會全額獎學金訪問學者(1994)、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交換學者(1994),獲邀擔任台灣講座教授:捷克/布拉格查理士大學(2002),印度/德里大學(2017)、美國UCLA 漢學中心演講(2019)等。

  劉教授關注教育,視研究生為獨立研究員,鼓勵學生發展批判式自覺意識,面對自身社會,提出問題,設法回應時代難題。她也支持跨國研究生共同創立由學生主導的CJD 線上期刊,形成研究小組,合作籌劃民眾劇場工作坊、執行木刻版畫研究團隊、穆斯林影展、巴勒斯坦論壇、烏克蘭及羅興亞難民論壇、自出版研究小組等。歷年來劉教授指導了29篇博士論文,58篇碩士論文。學生來自台灣、香港、大陸、印度、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越南、義大利、比利時、巴勒斯坦、烏茲別克、烏克蘭、南非、剛果、海地等不同國家。



Selective Essays|


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