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成立於2015年,目前屬於校級研究中心。本中心採取跨領域的研究途徑,匯集了來自文化研究、社會理論、人類學、傳播科技、應用藝術、文學、歷史、政治哲學及其他相關領域的研究員和研究生。
本中心旨在促進跨校和跨國的學術合作,推動以地緣政治分析和全球視野為重點的跨亞洲文化的批判性研究。
目標
- 面對當代世界具有迫切性的挑戰問題。
- 在全球脈絡下,進行具有地緣政治和地緣歷史意識的批判性文化研究。
- 推動跨學科和跨國合作學術研究。
- 促進創新性、創意性和藝術性的知識生產。
- 鼓勵學術界與社會之間的對話。
當前計畫
文化研究國際中心的當前研究計畫主題為「衝突、正義、解殖:21世紀轉型中的亞洲」(2023-2027),包括六個子計畫研究群:
- 大中國體系中社會區域間的地緣政治和文化經濟
- 數位治理(籌組中)
- 遷移、不平等公民、批判法律研究
- 21世紀環境危機與多物種正義:邁向多於人的解殖
- 中國當代:精神問題、情感教育與歷史敘述
- 藝術介入與社會行動
亮點
- 自2018年以來,本中心主導了多個大規模的跨國和跨學科研究項目。這些項目包括教育部特別領域研究中心計畫,如「衝突、正義與去殖民化:跨亞洲社會的批判性研究」(2018-2022)和「衝突、正義與去殖民化:21世紀過渡中的亞洲」(2023-2027)。
- 本中心舉辦了ACS 2023夏季學校:21世紀的解殖計畫,吸引了約100名國際學者、新進學者和研究生參與。該夏季學校的四個主題是:1)全球資本主義與治理技術、(2)高度人口遷移之下的邊緣化族群、無國籍者與跨國移工、(3)環境危機與多物種正義、(4)藝術介入與文化行動。
- 本中心執行了全球人文研究機構(GHI)項目「當前全球脈絡下的移動、物流部署與不平等公民」(2019-2022),該項目由全球人文研究中心及機構聯盟(CHCI)及安德魯·W·梅隆基金會資助。
- 本中心還領導了跨亞研究網絡平台(TARN),該網絡平台將十四個國際研究機構聚集起來,從2023年開始進行合作研究至2027年。2024年TARN年度會議的主題是「21世紀由產業主導的資本運作:地緣政治、數位治理、勞動力移動與藝術介入」。
- 本中心建立了由學生主導的線上出版物CJD線上期刊。編輯委員會由五名博士生和四名碩士生組成。投稿者為來自越南、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波蘭、南非、中國和台灣的本校學生。從2018年至2024年,CJD線上期刊已發表了約145篇文章及四期紙本印刷特刊。
- 本中心鼓勵大學與社會之間的對話。在2023年8月15日至18日,本中心曾組織了一次國際學者至台灣南部港口實地考察。學者們在此訪問期間,共同了解並反思了遠洋漁業中外籍勞工面臨的問題。在為期四天的行程中,團隊進行了一項田野調查,研究了台灣港口的運作以及東南亞移工在台灣遠洋漁業中的工作狀況。參加此次田野調查的學者來自不同的學術背景,包括遷移與流動研究、文化研究、以及批判性法律研究。
- 本中心優先推動多元的學術研究產出,包括專著、編輯文集、同儕審查文章、播客、電子書、年刊和影像論文。更多詳情請參見本中心研究成果總覽。
歷史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ICCS-NYCU)的前身是2003年成立於國立交通大學的院級單位——新興文化研究中心(ECSC)。
在教育部的支持下,ECSC負責了台灣聯合大學系統(UST)文化研究跨校學分學程行政辦公室。2010年,成立台灣大學系統文化研究國際中心(IICS-UST)籌備處,同時啟動了台灣大學系統下四所大學支持的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IACS)。2012年,IICS-UST正式成立並開始招收學生,招生辦公室設於國立交通大學。
為了維持這個跨校平台,IACS開始體制化,ECSC-NCTU於2015年改制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院級單位——文化研究國際中心(ICCS-NCTU),並於2021年升格為校級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