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1 - 2025-11-30
半路咖啡(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269巷51弄9號)
巴布亞音樂紀錄片放映座談會 DOCUMENTARY SCREENINGS AND DISCUSSION ON PAPUAN MUSIC(台北場)
活動時間:2025年11月11日(週二) 19:30–22:30
活動地點:半路咖啡(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269巷51弄9號)
主持人:吳庭寬
引言人:Asep Nayak、Wok The Rock、Posak Jodian(P.M.S.)
放映影片:《Wisisi Nit Meke》
主辦單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遷移、不平等公民、批判法律研究】研究群、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生碩士學位學程
◎關於影片
Wisisi Nit Meke
2023|Arief Budiman,、Harun Rumbarar、Bonny Lany|40 min
2023 年出品的音樂紀錄片《Wisis Nit Meke 》,由三位導演共同執導,巴布亞之聲和日惹非營利音樂廠牌 Yes No Wave Music 也參與共同製作,本片於 2023 年巴布亞電影節、2023 年沙迦 Sharjah Film Platform 6 以及 2024 年瑞士 Norient Festival 選映。 影片紀錄在巴布亞年輕世代蔚為風潮的原創電子樂 wisisi。wisisi 原本是山地巴布亞的部落在傳統祭典時吟唱、演奏的傳統音樂,近年幾位年輕的巴布亞樂人將 wisisi 的 音調與節奏轉換為電音舞曲,這些創作者原本都是喜歡音樂,沒有受過正式音樂訓練的素人,他們自學音樂軟體,開始數位創作,並獲得大幅成功。這股 wisisi 風潮鼓舞了創作者,成為巴布亞年輕世代流行文化與身份認同的象徵。
◎關於引言人
Asep Nayak
來自西巴布亞的音樂製作人Asep Nayak,在其家鄉Wamena,以過時的FL Studio軟體重新定義了當地儀式感十足的Wisisi音樂。急促又強勁的節奏成為當地社區派對的新寵兒,在後院、叢林、學校、教堂、公共交通工具、傳統市場、足球場以及藝術節等場合都可以聽得到。他與許多其他Wisisi創作者一樣,他在YouTube上發表作品,並用藍牙手機分享傳播。Asep Nayak於2021年在日惹雙年展(Biennale Jogja)首次登台,隨後於2022年在峇里島的Ravepasar音樂節與雅加達Pestapora音樂節、2023年柏林CTM音樂節上獲得亮眼成績。他的首張專輯《Etai Wisisi Waga O Wamena Hanorasuok》於2023年由Yes No Wave Music發行。
Wok The Rock
Wok The Rock 是一位跨領域藝術家兼策展人,其作品涵蓋視覺藝術、實驗音樂、設計和文化行動。他的創作實踐植根於批判性探究和情境實驗,並致力於打造包容且公平的創意生態。他是2002年成立於日惹的藝術空間「MES 56」的創始成員之一。除了策展和藝術創作,他也經營獨立音樂廠牌,致力推廣免費、合法近用且具有深厚文化和在地連結的當代音樂。2015 年他曾任日惹雙年展策展人,促成了印尼與奈及利亞藝術家的跨國合作。他也在2018至2023年間,擔任Nusasonic音樂節的協同策展人,這是一個藉跨文化對話、聲音實踐去連接東南亞與歐洲的音樂平台。他製作了探討了西巴布亞高地電子音樂興起的紀錄片《Wisisi Nit Meke》,本片曾獲印尼電影節的最佳紀錄片獎。他目前的工作強調合作方法論、知識分享與另類教學法。他經常透過講座、公眾討論、工作坊與草根藝術社群進行互動,並獻身於非正式、以社區為基底的藝術教育。
P.M.S.
P.M.S.是由Posak Jodian、Manman(趙曼君)、Sophie Chen(陳世瑋)組成的團體,P.M.S.集結三人名字的縮寫,在英語脈絡還指涉「經前症候群」(Premenstrual Syndrome),除了隱喻女性在社會所面對的種種狀態,也期盼能展開更多可能性:P.M.S.可以是Probably Meaning Something,同時也是Platform Making Sisters!嘗試在拆解、組合與玩味之間,以多樣實踐採取行動。成員的背景和專長領域皆不同,自2022年開始,源於彼此對動態影像的關注,三人將個人思考與行動匯聚為集體實踐,以原住民族群交織性別議題為主軸,於台灣、印尼、越南、日本等地策劃多場放映活動。同時,P.M.S.正與各地姐姐妹妹結盟,探索以「檳榔」作為關鍵字所展開的多樣另類敘事。
—-------------------------------------------------------------------------------------------------------------
巴布亞音樂紀錄片放映座談會 DOCUMENTARY SCREENINGS AND DISCUSSION ON PAPUAN MUSIC(新竹場)
活動時間:2025年11月14日(週五) 19:00–22:00
活動地點:江山藝改所(新竹市東區興達街1號)
主持人:藍雨楨
引言人:Asep Nayak、Wok The Rock、林浩立
放映影片:《Wisisi Nit Meke》
主辦單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遷移、不平等公民、批判法律研究】研究群、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生碩士學位學程
*影片為中英字幕,映後座談及問答環節提供逐步中印口譯
◎關於影片
Wisisi Nit Meke
2023|Arief Budiman,、Harun Rumbarar、Bonny Lany|40 min
2023 年出品的音樂紀錄片《Wisis Nit Meke 》,由三位導演共同執導,巴布亞之聲和日惹非營利音樂廠牌 Yes No Wave Music 也參與共同製作,本片於 2023 年巴布亞電影節、2023 年沙迦 Sharjah Film Platform 6 以及 2024 年瑞士 Norient Festival 選映。 影片紀錄在巴布亞年輕世代蔚為風潮的原創電子樂 wisisi。wisisi 原本是山地巴布亞的部落在傳統祭典時吟唱、演奏的傳統音樂,近年幾位年輕的巴布亞樂人將 wisisi 的 音調與節奏轉換為電音舞曲,這些創作者原本都是喜歡音樂,沒有受過正式音樂訓練的素人,他們自學音樂軟體,開始數位創作,並獲得大幅成功。這股 wisisi 風潮鼓舞了創作者,成為巴布亞年輕世代流行文化與身份認同的象徵。
◎關於引言人
Asep Nayak
來自西巴布亞的音樂製作人Asep Nayak,在其家鄉Wamena,以過時的FL Studio軟體重新定義了當地儀式感十足的Wisisi音樂。急促又強勁的節奏成為當地社區派對的新寵兒,在後院、叢林、學校、教堂、公共交通工具、傳統市場、足球場以及藝術節等場合都可以聽得到。他與許多其他Wisisi創作者一樣,他在YouTube上發表作品,並用藍牙手機分享傳播。Asep Nayak於2021年在日惹雙年展(Biennale Jogja)首次登台,隨後於2022年在峇里島的Ravepasar音樂節與雅加達Pestapora音樂節、2023年柏林CTM音樂節上獲得亮眼成績。他的首張專輯《Etai Wisisi Waga O Wamena Hanorasuok》於2023年由Yes No Wave Music發行。
Wok The Rock
Wok The Rock 是一位跨領域藝術家兼策展人,其作品涵蓋視覺藝術、實驗音樂、設計和文化行動。他的創作實踐植根於批判性探究和情境實驗,並致力於打造包容且公平的創意生態。他是2002年成立於日惹的藝術空間「MES 56」的創始成員之一。除了策展和藝術創作,他也經營獨立音樂廠牌,致力推廣免費、合法近用且具有深厚文化和在地連結的當代音樂。2015 年他曾任日惹雙年展策展人,促成了印尼與奈及利亞藝術家的跨國合作。他也在2018至2023年間,擔任Nusasonic音樂節的協同策展人,這是一個藉跨文化對話、聲音實踐去連接東南亞與歐洲的音樂平台。他製作了探討了西巴布亞高地電子音樂興起的紀錄片《Wisisi Nit Meke》,本片曾獲印尼電影節的最佳紀錄片獎。他目前的工作強調合作方法論、知識分享與另類教學法。他經常透過講座、公眾討論、工作坊與草根藝術社群進行互動,並獻身於非正式、以社區為基底的藝術教育。
林浩立
饒舌樂團參劈成員,一同寫過回憶錄《參劈的饒舌大計劃》。另一身分為人類學家,主要研究興趣是太平洋島嶼與更廣大的南島語世界的當代環境發展議題,特別是針對地方社群如何以充滿彈性的方式與跨國、國家、區域等不同的行動者互動,推動自己所認定的「發展」計畫。他過去的研究是在探索斐濟一個海岸社群如何藉由禁漁區的設置、生態旅遊的經營、現金作物的栽培等活動來進行村落發展,而在這些過程中看似沒有直接相關的歷史、儀式、物種也會被捲入其中,形成意外的合作關係,並彰顯出主權、身分認同、原住民性。在同樣的架構下,他同時關心運動、音樂、電影、文學、舞蹈如何成為島民延伸出更多當代連結的契機。其他研究關懷則是關於流行音樂和嘻哈文化,並在進行台灣70、80年代冷戰期間迪斯可音樂節奏律動和舞廳文化的歷史梳理調查。他編有《異溫層迷航記【芭樂人類學2】》,並有譯作《以海為身,以洋為度:浩鷗法選輯》、《穿越當代與過去的傳統太平洋領袖》、《叛逆之韻》等書。
近期活動 Recent Activities
2025-10-21 - 2025-11-30
Hybrid (online & in-person)
more
2025-10-22 - 2025-11-30
Hybrid (online & in-person)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