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Kang Liong Tjwan事實上於1902年出生於日治台灣(當時的福爾摩沙)的高雄(當時的打狗),是個果菜雜貨商人。因此,他在當時的身份登記上其實是日本人。 Kang Liong Tjwan在1930年從福爾摩沙移民到當時還在荷蘭殖民統治下的東印度(今印尼),娶了在當地土生土長的華人後代,也就是這個家庭的母親Kang Ong Lie Nio。也因此在澳洲政府的造冊上,母親的族裔一欄被劃去原來的「華人」(Chinsese),被認定為「婚後成為福爾摩沙人」(Formosan by marriage)。婚後,他們的兩個兒子Kang Kwie Tjioe和Kang Ping Hoo先後於1936年和1941年在東爪哇出生。
這些人在澳洲勞動營裡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呢?藍教授後來又在台灣遇到另一個姓Ang的家庭的後人,在他們手上看到了保存下來的勞動營的歷史材料。雖然Ang家後人告訴藍教授,他們在勞動營裡沒有受到虐待,只是失去了自由,但從他們保存下來的「外國人登記證」來看,他們就像監獄囚犯一樣被編號,拍下那種囚犯掛著編號牌子的照片,然後還被記錄下眼睛、頭髮的顏色以及身高等詳細資料。Ang家後人還保存了一串從勞動營裡帶回來的衣服鈕扣,在勞動營裡,人們要工作(asked to work)例如做鈕扣來賺取工資,購買額外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