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logo
Research

近期影音 Recent Video


20240429|21世紀批判性策展:公共空間、新媒體以及地緣政治

more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more

側記 我的八十年代:香港流行文化斷想

2023-11-07

 

〈我的八十年代:香港流行文化斷想〉

日期:2023/10/02(三)

時間:2:30-4:30pm

地點: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陽明校區)三樓多元交流區 (台北市北投區立農街二段155號)

 

講者:朱耀偉教授(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教授)

主持人:勞維俊副教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側記/葉寶儀(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碩士四年級)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教授朱耀偉應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邀請,於2023年9月27日(三)以「我的八十年代:香港流行文化斷想」為題進行演講。朱耀偉的研究領域包括香港流行文化,並曾於2017年出版Hong Kong Cantopop: A Concise History和2023年出版Hong Kong Pop Culture in the 1980s A Decade of Splendour

 

朱耀偉教授希望跟近年香港流行文化已死的主流敍事對話。香港已死的敍事源自香港主權移交前後的討論,近二、三十年代不絕於耳,而2011年無線電視影集《天與地》的台詞”the city is dying”讓這套敍事更為廣泛流通。朱耀偉教授挪用和改寫電影《北非諜影》(Casablanca)裡Humphrey Bogart的台詞,他認為「我們將會永遠擁有香港」(We'll always have Hong Kong)。不過這個「香港」具體指向哪個「香港」?朱教授說,出生於一九六〇年代的他,八〇年代正值青年時期,因此八〇年代的流行文化對他個人而言至為重要。他又引述董啟章的說法,有別於一般認為香港是「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borrowed place, borrowed time)的觀點,董啟章指出時空並不能外借(space and time can never be borrowed),而是我們的個人歸屬(personal belongings)。因此,朱耀偉教授從個人成長經驗所認識的流行歌曲、電影、電視、時裝、雜誌等等出發,分享香港流行文化的生活點滴和八〇年代流行文化特色。

 

朱耀偉教授指出,香港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文化息息相關,電視、電影、流行曲等不同領域的文化產業的興起對於香港人的日常生活和生活方式有深遠影響。他引述香港流行文化和電視研究者馬傑偉的專書Culture, Politics, and Television in Hong Kong的觀點,指出西方電視研究普遍認為電視是商業文化的產物,並不會形塑身份認同,不過馬傑偉卻以香港為例,問題化商業文化和身份認同二元對立的觀點——香港七〇年代的電視發展跟香港人集體身份認同息息相關。

 

接下來朱耀偉教授仔細分享了他所經驗的八〇年代流行文化的一點一滴,如何構成他生活和流行文化的重要肌理。香港電視業至八〇年代末慢慢展現疲態,不過這段期間電視台的經典劇集和明星產量仍然相當不錯,電視劇集的題材亦頗為多元,例如「麗的電視台」曾製作政治題材的電視劇,而電視台亦創造出張國榮、周潤發、周星馳等後來活躍於電影圈的巨星。香港電影此時有著更蓬勃的發展,朱耀偉教授特別以對他影響最大的香港新浪潮電影(蓬勃期是1979年至1983年)為例,例如譚家明執導的《烈火青春》、許鞍華執導的《胡越的故事》和徐克執導的《蜀山》,打開了新的電影形式。流行曲方面,1979年創立的「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和1983年啟用的紅磡體育館,同樣有助流行音樂的發展;八〇年代中後期開始掀起樂隊的風潮,Beyond、太極、達明一派相繼出道。時裝方面,朱耀偉教授分享了本地時裝品牌Joyce Boutique如何引起風潮,而當時作為年輕人的他更受到邢李㷧引進、Doug Tompkins夫婦創辦的Esprit所吸引,Esprit由劉天蘭擔任形象顧問,設計色彩繽紛,主打年輕人市場,其香港旗艦店進駐購物熱點銅鑼灣興發街,店內採用非常前衛的室內設計,而且每天有從「大丸百貨」直達旗艦店的穿梭公車,公車上印有非常亮眼的品牌標誌,被朱耀偉教授認為是非常時尚的交通體驗。夜生活方面,Gordon Huthart於1978年在中環蘭桂芳開設了Disco Disco這家夜店,開啟了香港的迪斯可文化,也成為了蘭桂芳首家夜店;著名的唱片騎師Andrew Bull於1985年在尖沙咀廣東道開設Canto Disco,亦成為一時熱話。雜誌方面,由陳冠中、丘世文、胡君毅、鄧小宇等成立的《號外》雜誌探索明星、青年文化、生活方式,同時持續討論社會現象和政治。《號外》於1982年改版為17吋X11吋封面,在視覺表現上更為吸引。

 

朱耀偉教授在分享不同領域的流行文化的時候,強調不同領域之間有著跨媒介和互文的性質,尤其是以一種跨媒介的明星文化(cross-media stardom)出現,共同構成香港流行文化的面貌。比方說,陳百強不只是歌手和偶像,他也帶領了時尚潮流,其專輯的封面的造型引來一眾年輕人爭相模仿。例如八〇年代的時裝標誌Joyce Ma(郭志清),1971年與丈夫馬景華創立了Joyce Boutique這個時裝品牌,後來亦登上號稱「城市雜誌」的《號外》的封面;軟硬天師、陳百強、張國榮等明星亦參與帶起Esprit的熱潮。香港的迪斯可文化,亦有賴一眾明星推波助瀾,例如羅文的經典流行電音歌曲〈激光中〉(1983)在Disco Disco取景,張國榮在電影《為你鍾情》(1985)扮演夜店的唱片騎師(DJ),梅艷芳和陳百強等巨星曾在Canton Disco舉辦迷你演唱會、專輯發佈會和歌迷聚會。

 

最後朱耀偉教授提醒我們,他跟我們分享八〇年代的文化記憶,並非要懷緬那個「黃金時代」。他認為八〇年代的美好在於其多元性,以及跨類型和跨媒介的化學作用,但後來當大家想要把八〇年代的成功化約和定格成一套方程式,而無視文化生態的轉型的時候,香港流行文化就逐漸走下坡。九〇年代雖然仍有四大天王(張學友、黎明、劉德華、郭富城)等代表人物,但當時華語金曲已經逐漸變得更為重要,以致於四大天王也要搶佔華語歌曲市場。朱耀偉教授引用了陳冠中的一段話:「我這一代是名副其實的香港人,成功所在,也是我們現在的問題所在。香港的好與壞我們都要負上絕大責任。1980年代我們的一些作為,決定了今日香港的局面」。他又引述蔡倩怡於〈無法重來的80年代〉一文提出的觀點:「八十年代甚麼都可能發生,也埋葬日後許多的可能」。因此,如今講者鈎沉八〇年代的流行文化,目的是在於通過回首來時路,安放、清理那些歷史的陰影,思考未來香港流行文化的可能性。

近期新聞 Recent News


側記|中國左翼文學的區域模式與跨域互動

2024-05-09

more

側記|「2024關鍵商業與人權議題」

2024-05-07

more

側記|4/15放映場 - 2024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巡迴場次 Taiwan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ic Film Festival - NYCU tour

2024-04-25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