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logo
Research

近期影音 Recent Video


20240412|中國左翼文學的區域模式與跨域互動——「東北作家群」的世界與視界

more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more

側記|《思考中華民國》新書討論會

2023-11-13

側記 《思考中華民國》新書討論會

 

活動名稱:《思考中華民國》新書討論會

  • ­臺北時間:2023/10/15(日)10:00-12:00 (線上視訊)
  • 主講人:楊儒賓  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 與談人:王曉明教授  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教授

             石井剛教授 ISHII Tsuyoshi  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教授

  • 記錄:譚雋 輔仁大學大傳所碩士生
  • 主辦單位: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
  • 經費來源:教育部高等深耕計畫

 

  • 活動簡介:

「中國當代」是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下的研究群,成員包括兩岸及馬華學者,主要想透過「中國」與「當代」兩個詞組的互滲與互構來思考當代華文社會的文化生產(文學、影視、社會現象與歷史敘述)如何應對這多元變動的世界。楊儒賓先生出版的《思考中華民國》(聯經,2023)為兩岸及華人社會和思想界遞出了一份挑戰,一方面重省「民國」的理念,另一方面期待一個更具包容性的「中華」想像。這份挑戰值得重視、珍惜與承接。因此,「中國當代」研究群特意上海大學的王曉明老師和東京大學的石井剛老師,來討論楊儒賓老師這本大作,作為研究群成立後的第一場活動。藉此,我們希望兩岸社會不只願意重新審視「中華」與「民國」的理念和歷史,也能夠以更寬廣的視野和胸襟來思考中國當代的種種課題。

 

講者:楊儒賓教授

楊教授首先談到,這本書確實是多年來對處在當前情況下的「焦慮」,希望藉由此書引發討論與批判,思考我們該怎麼去反思自己所處位置,以及與國家的關係。中華民國作為二十世紀重要的文化現象以及政治現象,它的出現與以往中國的國家政體都不同。在特定歷史時刻,到底為整個中華文明增加什麼樣的內容,是歷史問題也恰恰是對當代有重要意義的問題。

楊教授提出將中華民國的出現放在中國現代性脈絡下,表現中華文明該有的發展。1895-1911前後是非常關鍵的時期,新國體的出現牽涉到國民與社會關係的重新定位,是影響各方面的大變革。楊教授思考將中華民國當作規範性的理念,「中華民國」有「中華」與「民主之國」的理念,它是中國現代性與西洋現代性在清末民初時期的結晶,它具批判性的力量。以後的歷史順此理念,與現實相互校正展開。書中講到的中華民國與歷史上以及當下繼續運作的國體有密切關係,唐君毅先生主張中華民國當視為是個有文化風土連續性的國體。所以不該有「國父」的設計,即因此故。混亂時期正確的視角很重要,目前重要的工作,是如何以規範性角度來檢證中華民國在當代的自處。

在台灣的論述中,當今面臨到中華民國與台灣的關係。台灣自十七世紀以來,第一次有實質的國家經驗的時段是1949以後,這個國家即是充滿各種矛盾因素於一身的中華民國。有一陣子所謂「外來政權」之說當做政治論述,心態上認為1949渡海來台的中華民國政府類似不相干的外來政權侵入者。楊教授認為這種負面敘述嚴重低估了1949國府遷台的重要價值,他定位台灣主要的內涵是兩岸性。台灣的存在處境與歷史限隔,這是台灣作政治抉擇時不能忽略的Dasein。從1661-1949,台灣重大事件變革,不只在台灣內部發生,它皆牽動兩岸關係。

中華民國理念的出現,是對新國體理念的實踐。理念與現實之間如何發展,是檢證百年來政治發展的一條線索。這本書很重要的對話對象便是台灣內部,他主張島民作重大的思考時,要站在歷史傳承的脈絡下,尋找具體的立足點,而不當抽離島嶼繼承的先行結構。中華民國國體與廣義中華的存在相關,這個國體不會只是政治學的概念,它有中華文明的內涵。最大的結構是中華民國與中華文明背後廣大的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新政治體制下與中華傳統文明的聯結,這種聯結構成了孫中山想像新國體當中該有的內容。

楊教授將中華民國概念當成中華文明現代性,以及西洋現代性兩種觀念的組合在1912年的呈現。中華民國理念在危急存亡之秋,吸收了西方現代性提供給中華大地的設計,提出了國家轉型的制度面向,以回應西方對中國的挑戰。這個新興的國體也滿足了「中華」的想像,同樣想到新的設計與原來整個中華文明發展方向之間的一致性。好的政治抉擇當將政治思考放在更廣大的背景下判斷,假如聯結得好,轉化會更順利,付出的代價會更少。如完全切斷,新體制與傳統文化結構沒有密切的內在聯結,基本上只依靠批判與革命的力量,也許會付出慘痛代價。

最後談到1949年兩場重要的事件,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同年十二月七日國民政府宣佈遷台,楊教授認為兩場事件同等重要。前者是共產主義現代性在華夏地區的實踐,後者是中西兩種現代性混合而成的中華民國現代性模式的真正落實。兩種制度的競爭,楊教授將其當作為整個中國人民存在處境提供了有意義的參考架構。1949年特殊的時空位置下,意識形態強烈競爭,兩者屬於不共戴天的敵我矛盾。七十幾年來兩邊經過調整,至少有一個好處是,到了現在屬於在恰當時機語言下,也許還可以談的問題,不一定使用武力、暴力。如果是在前面三十年前可能除了暴力,再沒有其他的路線。以後到底該怎麼做,就看我們如何抉擇了,最終要落實到具體的現實存在的政策問題。

 

與談:王曉明教授

在此先簡述楊先生前三章對我的啟發,其後各章中的那些有著更深切的關懷的部分,比如「兩岸性」,今天就不說了。國體的根是社會,在社會與國家的關係中,社會為主,是基礎,後者為輔。一個站得住腳的新國體,一定對其所屬的社會文化和歷史有所繼承與依賴,不可能截開的。若新的國體想要長久維持,更是一定要努力對歷史和傳統去腐陳新,求取足夠的文化和精神資源,來滋養自己。

從楊先生書中能感受到他所強調的一個國體必須要有「根」,這個「根」便是生長在社會過去的歷史文化裡面。楊先生所強調的這一點是可以得到整個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強有力的呼應的。

感受更深的是楊先生的思路與方法,提供一個角度去看理念在歷史過程當中的展開,最後形成自己的結構。將中華民國這一抽象的政治理念放回歷史當中深入分析,理念的實踐過程本身也是對理念的補充修訂和呈現。

楊先生所示範的這一做法:重新講述若干歷史的重要時刻,來啟發讀者掙脫支配性解讀系統對我們的束縛,重新理解我們的歷史記憶與現實經驗,這樣的努力是特別重要的。爭取和平共處這件事很困難,需要對人類擺脫叢林法則有很強的信心。是否採取短視的、只考慮眼前的做法,是否擺脫以弱肉強食角度來理解人類內部和民族、社會之間的關係,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

二戰以後的很多時候,我們普遍覺得,自由民主解放平等是趨勢,但現在看起來,我們對這個趨勢的信心是明顯在減弱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極端的、集權與專制的東西,能夠獲得比以前更大的容忍度。不過,我們的前人之所以決絕地奮起掙脫叢林法則,不僅是出於對自由民主解放的渴望,也有很多時候,是出於對野蠻的恐懼吧。

 

與談:石井剛教授

楊先生的書大致有三個關鍵詞可歸納起來,中華、民國、1949。我們所面臨的很多困惑也圍繞這三個關鍵詞展開對話。「當代」與「中國」之間的張力本身也是這一復合詞所思考的重要對象。

「當代性」是一個危機時刻,我們人類現在面臨的共同危機,正處於某種懸而未決的走向,不穩定的時代狀況。重新解釋歷史變得非常重要,如何敘述歷史直接關係到我們對當代性以怎樣的立場態度做出決定。

1949作為非常重要的歷史時間節點,決定了東亞甚至是世界後續的國際格局。1951年舊金山條約簽訂,日美安保條約成立。在這個格局下進入冷戰時期,現在的東亞地區還在這樣的陰影裡面沒有走出來。韓國學者白永瑞先生提出的「複合國家論」,也同樣為思考整個東亞秩序問題提出討論與啟發,直接關係到我們如何想象與豐富中華性。

「中華」概念的價值,不止是代表某一文化地方性的意義,也有一些因素可以普遍化推廣。「民國」當中「民」的問題,如何界定國民,與主權概念很難分開。我們在思考「民」的問題的時候,是否可以抽離主權概念,想象另一種「民」存在的方式。落實到具體政治構想當中,以民族為主體的主權,是國際秩序一直到現在普遍奉行的原則。文化認同與族群認同也是集中表現出的問題。如何定義「人民」的概念,在回顧歷史中可以找到一些跨國連帶合作的企圖。

作為日本學者的角度思考「中華民國」問題,從當代性角度來討論,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不止是兩岸之間的關係,也是地區甚至世界性的問題,在這當中是否有智慧維持友好鄰里關係比探究共同的理念更重要。通過對話關係互相增加了解,各個地方的張力本身也許會為我們帶來一條朝向希望的很重要的路程。

 

討論

關於「複合國家」概念,兩岸有類似的想法,包括一國兩制或一國兩憲的想法,類似的設計大家都在想。「島嶼」的主權概念,是否可以從人的觀念以外,從世界、自然的範圍去看。

書的最後一章,批評島嶼的和與戰,兩種地緣政治權之爭,從風土角度看待兩岸關係的不同觀點,華語語係的問題在文學領域有很多爭論,與整個中華民國問題有很大契合。命運共同體應當是我們考慮這問題的前提。

重新理解被抹除、遺忘、遮蔽的歷史,以便我們可以打開被片面化的歷史詮釋和認知結構,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很多人都在不同角度設法去努力。

多民族國家以華文明區隔,被描述設定一個核心,自然會有邊緣與民粹或民族主義心態,兩岸現在的對立對半也都是以這樣的民族主義情感來做起點去發動。公民以公民的位置去排他,或是公民以公民的位置擁有法律權利,在各地海外置產或大量投資,大財閥以合法方式橫行於世界各大洋海域特殊法。思考民國國家之下公民的權利如何可以不具有不排他性。

近期新聞 Recent News


側記|4/15放映場 - 2024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巡迴場次 Taiwan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ic Film Festival - NYCU tour

2024-04-25

more

【側記/Sidenote】Creating Emancipatory Futures: Filmmaking and Activism

2024-04-19

more

黃健富|移動/中國的移動(「中國當代」關鍵詞共筆工作坊)

2024-04-18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