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logo
Research

近期影音 Recent Video


Mobile Genders: The Trans* Journeys of Chinese Students in Australia

more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燃後》vol.2 《洄游頭前溪》─2024.夏季|六燃小誌第二期

more

側記|線上論壇:中國當代讀本的思考

2024-09-29

線上論壇:中國當代讀本的思考

活動名稱|線上論壇:中國當代讀本的思考

日期|2024年9月29日(10:00-12:00)

發表人|許霖(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講師)「新時期以來的中國女權」
羅小茗(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副研究員)「當代中國的未來意識」

主持人|王智明(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所屬子計畫|中國當代:精神問題、情感教育與歷史敘述

子計畫主持人|王智明

發表人:許霖

許霖是台灣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現為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講師。

本次報告,許霖從三篇論文:王政Feminist Struggles in a Changing China(初次發表於2018年,2021再次修改)、馮媛〈進入第三個十年的旅程:中國大陸反性騷擾歷程回顧〉(2019)、宋少鵬和高小賢〈「婦女/性別與發展在中國」:歷史語境組織實踐理論反思〉(2021)的介紹導入,梳理中國女權在新時期以降的發展脈絡,結合現實觀察,探討中國女權於具體實踐上的複雜性。

為什麼新時期以來的女權主義需要被討論?李小江、王政、閔冬潮等人在切身經驗中,意識到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理論並未真正得到實現,由此推動了1980年代初期本土婦女學的建立。1989年後,大陸政府計劃申辦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1995),「社會性別」(gender)概念進入中國。1998年,女性學成為社會學下的二級學科,學科體制建立。在〈心智的選擇〉(2016)中,王政肯定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簡稱「婦聯」)在新中國成立前15年和新時期的貢獻,但由於組織架構與「人」的代際變化,婦聯的影響力後已下降。而婦聯與NGO組織的關係,也從「嵌入式行動主義」(embedded activism)變為此消彼長。

社會性別與發展和1990年代改革開放的歷史語境,以及中國現代化的想像密切相關。這個理論共有3種模式:「婦女參與發展」(Women in Development,WID)、「婦女與發展」(Women and Development,WAD)與「社會性別與發展」(Gender and Development,GAD)。1997年,仉乃華在報告中提出,當時中國婦女的發展模式,大部分屬於WAD模式。2008年後,草根NGO組織如木蘭花開(北京,2010),亦把社會性別作為主要發展方向,但文化實踐與社會變革間的關係仍有待思考。

2019年後,中國關於反性騷擾的立法有所進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0年修订)和《妇女权益保护法》(2022年修订)对性骚扰的概念进行了原则性的界定,但與實現完全保護、倡導仍有距離。對比反性騷擾與反家暴的立法,前者一未形成联盟;二缺乏曝光;三遭到镇压。2000年後的新女權主義者成長於改革開放後,資源、對象與活動策略和上一代大相徑庭。在新女權主義者中,產生過數場論爭,相關文章如李思磐〈中國大陸自由主義者為何不支持女權主義〉(2013)、林垚〈我也是:作為集體行動的公共輿論運動〉(2019)、陳純〈從對#MeToo在中國的三波批評看公共文化的生成〉(2019)。最後,講者談及2023年發生的MeToo運動,表示性別公正,道阻且長。

討論環節

與會者分享和交流各自想法,大致方向如下:

  • 對於如「賦權」、「性別」等關鍵詞進一步的明晰和擴展;
  • 學術文獻和學術實踐應有所區分,「網絡女權」、思想/理論的女權主義、社會運動意義上的女權,或也需要更明確區分,而1990年代以後,中國的婦女研究和婦女運動基本上密不可分;
  • 國家路線與不同路線之間的關係如何?實踐上的分離與世代差異大致相關;
  • 國家不斷重新定義時期與時間點,「新時期」的具體時間點略顯混沌。

發表人:羅小茗

羅小茗是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副研究員、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

講者首先對選題進行題解。為什麼選擇討論關鍵詞「未來」/「未來意識」?在全球事關未來的想像幾乎全軍覆沒的情況下,「未來」構成了一個形構阿甘本意義上的「當代」的重要線索。「中國當代」讀本可能呈現何種事關「未來」構想的線索?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存在不少困難。首先,1978年以降,針對占據主流/支配位置的未來意識的研究未有具體成型,相關的研究也較少。其次,雷蒙•威廉斯(Raymond Henry Williams,1921-1988)意義上的支配性文化、殘餘的文化、新興的文化如何經由「未來」這個詞得到審視?最後,在支配性文化中的未來意識沒有被勾勒清楚的情況下,與其對應/呼應的未來構想方式很難被定位。

最初步的判斷,對「未來意識」的考察大概可分為3期:1978-1989(社會主義時期,世界革命的理想)、1990-2012(改革開放時期,「北京共識」)、2012以後(「中國夢」/「中華未來主義」),本次討論的材料主要聚焦於1978-1989階段。

部分文章立足21世紀,回談晚清或近代中國思想的未來問題。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中的「未來」〉(2015)對「未來」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對講者啟發甚深。JULIAN GEWIRTZ:The Futurists of Beijing: Alvin Toffler, Zhao Ziyang,and China’s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1979–1991(2019)提供了對於1980年代改革開放開始時,相對主流的、中國政府主導的未來是怎麼構型的基本描述。

美國未來學進入中國,早於董樂山的引介。1979年,中國未來研究學會成立,《未來與發展》雜誌創刊,中國社會科學院開始招收未來學方向的研究生。1980年,《未來與發展》刊登李康〈我國的主要未來問題是什麼?——中國社會科學院未來研究各專業應考人員答題分析〉,考者答案中有20個是已出現但未解決的問題,大部分屬政治經濟問題;餘下6個是預期會出現的問題。

討論環節

與會者分享各自想法:把《流浪地球》(2019)等科幻片的評價,與當下對於未來問題的狀態/思考聯結;未來意識和未來學需要區分和界定;從訪美回憶錄與旅美傳記中,探尋未來和資本主義的關係;對於美國National Archive近年來逐年解禁的檔案或可多加關注;「未來」作為特定時期的詞彙,與不同詞彙搭配變化的過程變化值得考慮……

總結

王智明總結,兩位學者的報告皆從現在出發回到過去,與中國當代的關懷有關。關鍵詞只是一個「便門」,由此辨識某些重要問題,並透過一些文獻的支撐,希望打開一條理解現實的的思路。

近期新聞 Recent News


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114年度入學招生

2024-12-13

more

側記|Film Programming as Artisitical Practice: How We Curate TIDF

2024-12-12

more

側記|《Clement Town 舒適小鎮》放映和討論

2024-12-10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