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logo
Activities

近期影音 Recent Video


20240412|中國左翼文學的區域模式與跨域互動——「東北作家群」的世界與視界

more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more

《人間思想》23期出版介紹

2020-10-14

《人間思想》第23期 【專號:綠色小組與另類媒體運動】


【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口述歷史系列(二)──暨戰後左翼口述計畫系列(十三)】


編案:建築/設計/空間/規畫的左翼實踐
編輯部
在台灣的批判圈子裡,有一群人以建築、設計、空間、規畫專業為行動場域,她/他們投身的陣地除了學校之外,還包括運動團體、中央與地方官方的都發機構、文化行政機關、地方上的文史工作等,透過古蹟保存、街頭抗爭、組織工作、政策規畫在一九八○年代以後的當代歷史中起著一定的作用,諸如八○年代後期的無殻蝸牛運動、九○年代的十四、十五號公園運動、九二一大地震重建運動,乃至於近期大大小小的都市更新運動,都有她/他們積極投入的身影。在這個行動場域中,長期任教台大城鄉研究所(前身是都市計畫研究室)的夏鑄九,在台灣解嚴後的新興都市運動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在這個口述歷史專題中,除了刊出夏鑄九的訪問外,我們也訪談了傑出建築師呂欽文、長期投身性/別運動的王蘋以及工人與移工運動的吳永毅。她/他們三位在海外留學期間與保釣運動後續發展銜接,受到左翼思想的洗禮,返台後,呂欽文在建築師的專業位置上實踐社會責任,王蘋與吳永毅脫離了原來的建築規畫專業,在社會運動中發揮了更為寬廣的作用。
吳永毅、呂欽文和王蘋在台期間,經由不同路徑分別與左翼社群接觸,並發生深淺不一的作用與影響。三人的交集則是在赴美深造期間,在夏鑄九的組織和安排下,先後前往芝加哥參與「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Organization for the support of democratic movement of Taiwan,簡稱為OSDMT)的運作和學習。他們的訪問是以「OSDMT口述史計畫」 為引線,貫穿個人的左翼啟蒙和實踐道路。夏鑄九的兩次訪問,第一次是在交大亞太/文化研究室團隊執行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下進行,第二次則是在執行「OSDMT口述史計畫」下完成,兩份訪問稿經《人間思想》編輯整合成一份,與前述三人的訪問稿共同組成這個小專題。本期刊登夏鑄九與呂欽文訪談,吳永毅與王蘋的部分將在下一期繼續刊登。
相較於以刊物、文藝或抗爭等的左翼實踐方式,空間規畫研究者對自身所處場域的反身性批判是九○年代左翼實踐的另一種轉化,夏鑄九的「建築/設計/空間/規畫的左翼實踐」是其中一個代表。

 



【專號:綠色小組與另類媒體運動】


編案
編輯部
「綠色小組」成立於1986年10月,小組成員以簡易的ENG攝影機,站在人民和弱勢者一方,挑戰解嚴前被執政者壟斷的黨政軍媒體集團。他們記錄了八○年代風起雲湧的社會改革運動,並留下三千多小時的珍貴歷史影像,成為日後台灣「小眾媒體」的先鋒。1990年底綠色小組解散,小組成員從此士農工商、隨緣四散。本期封面、封底及「視覺筆記」專欄的畫作,即是綠色小組發起人王智章(人稱麻子)解甲歸田後的作品。
2016年第十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將首屆傑出貢獻獎頒給綠色小組,得獎理由:「揭露被黨國媒體遮蔽的真實、用影像為台灣民主化進程留下珍貴見證,在三十年後的今天仍具重要意義。」並在影展期間,舉辦「如果紀錄有顏色:綠色小組三十週年」的系列活動。
除了上述環繞著影展企畫而展開的系列活動外,時任台灣綠色小組影像紀錄永續協會(成立於2006年底,簡稱綠協)理事長的李三沖還提出「綠色研討會」的構想,並找來綠色之友吳永毅等人協力企畫執行,於2016年11月20日假台北華山文化創意園區舉行。時隔四年,當年為參與研討所書寫的文章,經過十七位作者的訂正、修改,甚至重寫,最後集結成《影像紀錄的政治|綠色小組與另類媒體運動》一書,將於八月與本刊同步出版發行。
此專號選取該書中的三篇文章:(一)林麗雲的〈台灣留美左翼社群與綠色小組〉;(二)井迎瑞的〈誰是「岳樂椰」?──追憶洛杉磯左翼社群朋友們〉;(三)陳素香的〈政治累格(lag):綠色小組精神的生或死〉。「左翼精神」是貫穿此三篇文章的核心價值,此價值不僅陪著綠色小組壯大,也陪著綠色小組重生,他們共享的不僅是勇氣也是理想。

 



編案:香港的中場無戰事


陳若怡
§歲月依舊的過去,儘管新希望
一樣從每一個單獨的胸懷誕生,
正如這一個春天同樣的來臨
帶著以往的顏色,縱使大地的表象
和人類的臉容都有多少的變化。
植物園內杜鵑花像火一般
開放著,彷彿就是香港人的每雙眼
紅紅地向未來直視,在密密的屋簷下。
無論是努力或憧憬,到頭來今日
一切都未嘗依隨心願而改變;
這心理上嶄新的年頭再不能驅使
我們加以信任而以為在前面
就是星相家的靈驗話:我們仰望
上天,而懷疑自己是最後的亞當。§
──無邪,〈一九五七年春:香港〉(節錄)
每一個世代身上,都留著上一個世代留下的履痕。此一世代,又將帶給下一世代什麼印記呢?「浮城猛步:香港影展」策展的主軸放在香港的過去,我相信,將時空的距離拉得遠些,能夠把當下看得更清楚。影展副標題──「一九九七之前與之後」,標誌了策展的時間脈絡,所欲參照的,是九七之前與之後,是現下與昔時,是我城與他鄉,也是台灣與香港。
專題講座的核心是「香港記憶政治」,從電影、文學和文化研究等不同面向尋思香港身世。與講者討論講題的過程,在電郵一來一往間,表述策展意念,也傾聽講者對題目的思考。那是一段縱向討論與橫向連結珍貴的思辯時光,也是對於怎樣傳達/傳達什麼給台灣觀眾細細密密的忖度。本次專輯收錄李維怡與游靜的演講內容,以貼近講稿的方式整理,試圖保留當時的話語與情緒。如果說講座是在活動當下講者與觀眾的對話,指出思考的線索,那麼文字紀錄便是對後續影響性的期待。
擔任香港影行者(v-artivist)總監的李維怡,長年從事社區草根組織與社區藝術工作。在演講中,藉由紀實影像與文學作品中的現實故事,分享她所觀察的香港社會。游靜從事文化研究多年,亦書寫詩、文、評論,以及創作電影。此次演講結合研究多年的兩個主題:左翼文學與電影,以及中國南方的水上人家「蜑」與性工作者文化的脈絡。
游靜在演講開場的時候打趣地說:「策展人把我從香港抓過來。」二位演講者分別在十月底與十一月底來台,彼時香港煙硝未散,短暫落腳在中場無戰事的時空,是怎樣的心情呢?「浮城猛步」此一影展主標題於此刻再思,竟具現了一種難行能行的韌性。珍重與保重,是那一段時間最好的祝願。就像是李維怡即將回港之際說的:「保重,我回大戰場去了。」細讀整編後的專輯文稿,彷彿還看得到他們從煙硝之中走來的身影。

 



【疫中筆談】


編案
編輯部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至今已有大半年,截至5月底,全世界累計確診人數逼近六百萬,死亡人數超過三十六萬。武漢早於4月8日全面解禁,但與此同時,疫情帶來的全球性變動似乎越來越朝著「常態化」、「固定化」而去,從5月中旬開始,全球主要疫情國家和地區陸續開始不同程度解封,台灣自5月下旬起也開始逐漸放寬了各種防疫政策。在台灣內部,除了至今源源不絕、真真假假的「信息爆炸」,早在3月底便有出版社推出「報導文學」《武漢封城日記》 ,而最受人關注的作家方方的《武漢日記》雖然早已於各種社交媒體上被廣泛傳播,但卻遲至近期才在台灣正式「亮相」 ……因此從整個台灣的出版界來講,這組《疫中筆談》可以說來得相當「滯後」,且僅就標題來看,也不免給人太過「文學圈內」之感──雖然這樣的談法有涉「本質主義」之嫌,但文學本身意味著修辭、敘事,而即便是在自詡「防疫優秀」的台灣內,沒有任何人在這場疫情中的話語建構(當然包括文學)裡全身而退:上文的兩部作品之熱烈反響,以及疫情爆發後加繆(Albert Camus)《鼠疫》的熱賣都是佐證。
但很多讀者也許已不記得,除了上述種種,台灣的聲音曾深度捲入了對岸疫情中的「修辭」事件:2月12日,龍應台於臉書轉發微信文章〈為什麼別人會寫「風月同天」,而你只會喊「武漢加油」〉全文,並評論道:「如果集體的語言貧乏、草率、粗糙,甚至粗暴,那是因為集體的心靈貧乏、草率、粗糙,甚至粗暴了。」 此言論隨即在兩岸三地激起軒然大波,各路人馬紛紛開始「義正言辭」地就「修辭」和「文化」進行辯論, 「頃成站隊之勢」。 
吊詭的是,在中國大陸網路上引發更多討論的卻是過程中的一次「誤用」。2月12日,《長江日報》的社論〈相比「風月同天」,我更想聽到「武漢加油」〉結尾「誤用」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名言「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時寫到:「『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殘忍的』。並不是詩歌本身是殘忍的,而是一個寫詩的靈魂,要經歷他們所經歷的磨難,去感受那些磨難,讓語言經歷洗禮。」 這句「誤用」的爭議在於,除了將疫區與經歷了大屠殺的奧斯維辛作類比外,作者將原句中的「野蠻」誤植為「殘忍」,且進一步以此質疑甚至取消「寫詩」這一行為的存在。而阿多諾的原文是這樣說的:
§社會越是成為總體,心靈就越是物化,而心靈擺脫這種物化的努力就越是悖謬,有關厄運的極端意識也有蛻變為空談的危險。文化批判正面臨著文明與野蠻的辯證法的最後階段: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這也是對這樣一種認識的侵蝕:今日寫詩何以是不可能的。絕對的物化曾經把思想進步作為它的一個要素,而現在卻正準備把心靈完全吸收掉。只要批判精神停留在自己滿足的靜觀狀態,它就不能贏得這一挑戰。§ 
我們無意也無能力在這裡對阿多諾艱深的哲學思想多做分析,不過起碼從這段話看來,阿多諾表達的絕非「不許寫詩」,而是提出了「奧斯維辛之後」如何重新「寫詩」、如何進行文化批判的問題,其中涉及的重要環節之一,是如何處理創作批判主體、新的現實、文學(或文化批判)的功用性問題三者之間的緊張關係,這也正是本次專題直面的議題。
因此,本次的三篇文章也絕不僅僅是「文學」的,甚至與絕大多數人想像中的「疫情隨筆」也相去甚遠,相較於台灣目前出版市場陸續出現的更多聚焦於表象、數字、醜惡的疫情生活書寫、精神狀況變化的「記錄」,三位分別來自北京、上海、武漢三地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作者採取的方式則是幽微地直戳「焦慮」本身。而作為編者,我們也深知此種書寫在與中國大陸現實和知識「分斷」的台灣所可能遇到的窘境:文章中涉及的文學作品、歷史事件對絕大多數台灣讀者都非常陌生,加上並不張揚的「筆談」文體,部分讀者一定會感到「隔膜」。而這也是我們之所以苦口婆心地作出這篇〈編案〉的癥結所在。
但是,讀過魯迅小說的讀者一定知道,魯迅小說的深刻某方面正是由於對「麻木」、「隔膜」決絕的揭露和反省,這兩種感受(或個性)不止體現在其筆下的人物中,也反映在作品的書寫過程和作者的自我反省中。從這方面來說,我們也期望並相信這三篇誠實的「疫中心靈史」可以某種程度上成為一部分讀者超克「分斷」的契機,讓身處「防疫優秀」的台灣的我們,從超克情感上的「麻木」和知識上的「隔膜」開始。

 



目錄


【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口述歷史系列(二)──暨戰後左翼口述計畫系列(十三)】
001編案
編輯部
002建築/設計/空間/規畫的左翼實踐:夏鑄九訪談
陳光興、林麗雲□主訪|郭佳、李雅雯□整理
003呂欽文訪談
林麗雲□主訪|黃亦宏、張筱梅、李雅雯□整理


【專號:綠色小組與另類媒體運動】
004編案
編輯部
005台灣留美左翼社群與綠色小組
林麗雲
006誰是「岳樂椰」?──追憶洛杉磯左翼社群朋友們
井迎瑞
007政治累格(lag):綠色小組精神的生或死(14,283)
陳素香


【浮城猛步.香港影展】
008編案
陳若怡
009街頭與書房的莫比烏斯環:「香港社會想像/實踐/紀錄練習」
李維怡□演講︱郭佳 整理
010曠日的篝火:「在消失的檔案背後:港左、蜑與金雞」
游靜□演講︱郭佳 整理


【視覺筆記:背向的風景──王智章油畫】
011一條未知的水平線
許馨文
012影像選輯
王智章︱繪


【疫中筆談】
013編案
編輯部
014專題緣起
李國華
015無力的現代文學
李國華
016現代文學的位置
周展安
017現實中的文學
嚴靖


【現場】
018十月港九,草稿劇場
趙川
019作者簡介
020《人間思想》稿約
021書訊
 


 

近期新聞 Recent News


側記|4/15放映場 - 2024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巡迴場次 Taiwan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ic Film Festival - NYCU tour

2024-04-25

more

【側記/Sidenote】Creating Emancipatory Futures: Filmmaking and Activism

2024-04-19

more

黃健富|移動/中國的移動(「中國當代」關鍵詞共筆工作坊)

2024-04-18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