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logo
Research

近期影音 Recent Video


20240311|Creating Emancipatory Futures Filmmaking and Activism

more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more

側記 // Soft:Doc //Software Documentary // KBL:F // 凱文李:法羅基 影研會

2021-12-17

演講側記

 

// Soft:Doc //Software Documentary
// KBL
:F // 凱文李:法羅基 影研會

 

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所 林玟君

 

 

十一月五日下午,陽明交大應藝所林欣怡副教授主持的「凱文李:法羅基」影研會在人社一館三樓舉行。本演講是「跨文化電影:桌面紀錄片」課程分支,主要研討華裔美籍的影像工作者凱文・李(Kevin B. Lee)的《Learning Farokci》三部曲和桌面電影(desktop cinema)的創作方法。2017年起,李於柏林法羅基學院(HaFi.)擔任首位駐村藝術家,為歌德學院和駐村計畫製作了一系列關於法羅基的錄像論文(video essay)。他的錄像論文採用法羅基「影像研究影像」(images studying images)之策略,應用桌面紀錄片和「錄像詞典學」(videographic lexicography)等新穎方法,探索法羅基其艱鉅複雜的作品群。

 

許多年來電影研究與批評在歐美學術圈皆有建立嚴謹的訓練和討論範疇,但是李面對當代影像的前景提出一個問題:「當我們生活在一個理論上人人都可以製作影像的世界時,這對影像生產和影像意義意味著什麼?」(When we live in a world in which theoretically anyone can make images, what does it mean for the production of images and the meaning of images? )加上Covid-19全球疫情尚未解除的環境影響之下,不僅劇烈挪移既有觀影模式,也對影像創作者來說是一個挑戰。於此同時,研究者如何在有限條件下操作影像的論證結構?李的桌面螢幕電影的實踐歷程恰巧給出豐厚的檔案深度,讓我們借鏡並重新思考上述問題。

 

 

首先,林欣怡老師聚焦影研會的討論核心是「錄像論文」(Video Essay),這個看似近年才大量出現的影像格式,其實與「論文電影」(Essay Film)有著許多共同之處,或者說是在當代新媒體發展之下的另一種論文電影格式。兩者形式的共同點在於它對語言、圖像和聲音的重視程度是一致的。亦即,圖像的存在不僅僅是為了說明文字,文字不僅僅說明圖像。論文電影研究者布雷斯藍(John Bresland)在〈關於錄像論文的起源〉(On the Origin of the Video Essay)一文中論及:「電影是視覺的,論文不是。電影是合作的,論文不是。電影需要大筆資金,而論文文章成本低、收益也低。論文和電影,是兩種不同的動物。…如果你想製作你的電影,首先需要資金、發行商。今天要製作小規模的個人電影,你可以用數位相機拍攝、接著上傳到免費共享影像的網站。數位技術扁平化許多距離…我稱此為『錄像論文』,因為多數人將電影體驗為『錄像』,而不是電影。」而媒體學者比諾托(Johannes Binotto)在〈錄像論文:作為干預展示〉(Videoessays : Zeigen als intervention, 2021)中亦指出「錄像不僅僅是一種證據,它是一種視聽形式的論證策略…網路上影像材料的剪輯不僅是為了說明,而是形成一個論點。不僅要讓「源始」影像說話,還要讓影像呈現它自己。…Agnès Varda、Chris Marker、Jean-Luc Godard、Harun Farocki 和 Hartmut Bitomsky等導演,都是錄像論文導演的先驅。…錄像論文擁有自己的觀看機器與工作機器,透過搜尋開展內容,是某種行動研究。錄像論文也藉由破壞圖像和聲音來檢索檔案,構成新的閱讀蒙太,一如白南準對電視和錄像的實驗。」比諾托強調錄像論文如果作為教學研究行動,那麼整個關注的結構會形成非單一知識傳輸的教學,而是教學者與參與者共同的影像「實驗」。另外,「Video Essay Podcast」網路平台便是匯聚了多元多種的錄像論文作品與討論,專注於錄像理論批判與實踐。其中由本次影研會標靶導演Kevin B. Lee與Cydnii Wilde Harris、Will DiGravio共同線上策展的〈Black Lives Matter Video Essay Playlist〉,則收錄了許多關於有色人種命題的錄像論文,或使用媒體對媒體進行批判性思考的作品。

 

 

依循相關討論的分析,林欣怡老師說:「無論是錄像論文或者桌面/螢幕紀錄片,皆構造了『自我分析技術、電影生產技術、表演性、拆解影像』等所組構而成的影像辯證結構,而這樣的結構在學術界—流行話語—實驗藝術語境等面向都以不同的格式樣式提陳出相異的影像美學。我們可以在《[in]Transition 電影與媒體研究》這個關於錄像論文和活動影像研究的線上學術期刊中,閱讀到許多關注數位技術與電影、動態圖像研究的新模式,以及媒體學者使用動態圖像聲音進行『寫作』。這次放映的Kevin B. Lee《Learning Farocki》系列三部曲是錄像論文的『學術樣式』,然其在發動網路媒體進行多重多角複線研論的行動,無疑是批判、實驗且實踐的。」

 

 

放映結束,分別由博士生曾涵生與碩士生沈昕皜、柯祖皓和林玟君,以及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的教授劉紀蕙,各別對桌面螢幕電影以及放映作品提出反思與討論。回應過程中的亮點是曾涵生提到法羅基的作品總是充滿戰爭、勞工運動或監控影像的政治題材,然而西方詮釋影像與東方詮釋影像的差異總是明顯感受到表達權力在結構上的不公。劉紀蕙老師順著回應到,在脈絡上回到法國或者是回到高達(Jean-Luc Godard)的《電影史》(Histoire(s) du cinéma, 1988-1998)或更早的《詩人之血》(Le sang d'un poète, 1930),這些實驗電影處理的不只是蒙太奇,而是影像內部語法的問題。中國和台灣沒辦法這樣處理影像是不是因為太側重敘事?或者是有沒有元影像(meta-image)的基礎能夠滲入生活做到反思的目的?另外也回答影像是不是只能用影像來論述,它如果呈現multi-sensory 的思辨性又有感官性,那如何呈現還是要透過文字。這牽涉到我們如何去進入理解,也是去重構言說的方式(way of saying)。這方面不能夠沒有文字,但文字也不能夠取代影像。

 

 

 

 

近期新聞 Recent News


徵求: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徵求博士後研究員 ICCS Calls for Postdoctoral Researchers Applications

2024-04-08

more

【Forward: New Journal】"Public Humanities"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4-04-02

more

A Living Museum! NYCU Assumes the University’s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Regenerate the Past and Present Meaning of WWII History

2024-04-01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