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logo
Publication

近期活動 Recent Activity


21世紀批判性策展:公共空間、新媒體以及地緣政治

more

近期影音 Recent Video


20240412|中國左翼文學的區域模式與跨域互動——「東北作家群」的世界與視界

more

侯孝賢的凝視:抒情傳統、文本互涉與文化政治


出版時間|2020-12

作者|謝世宗

出版社|群學出版社

ISBN|9789869947732

簡介

 

侯孝賢的凝視:抒情傳統、文本互涉與文化政治

摘要:

侯孝賢電影與文學的關係密切,但少有學者注意到中國抒情傳統對侯孝賢的影響。抒情傳統的概念乃是由美國漢學家陳世驤提出,其特質首先是主體情感的抒發,並藉由文本激發讀者的情感。其次,抒情的主題環繞著人倫關係,多半涉及愛情、親情與友情。最後,抒情的核心乃是「時間的流逝」,由此引發的情懷則為「美好事物隨時間消逝的哀傷」。從《風櫃來的人》到《刺客聶隱娘》,上述的特質不只貫穿電影的主題,也表現在侯孝賢的長鏡頭美學上,如定鏡長拍、空鏡頭、固定鏡位等等,複製了抒情的時間感。本書企圖釐清侯孝賢的個人才俱如何挪用與轉化抒情傳統,在電影媒介中賦予它新的生命,並透過互文關係探索其電影與歐洲、日本與好萊塢電影之間的影響與指涉。延續抒情傳統研究在臺灣的學術之華,本書希望開創出具有臺灣特色、華人觀點與東方視角的侯孝賢研究,並重新反思抒情傳統在臺灣的文化政治。
 


侯孝賢電影與文學的關係密切,但少有學者注意到中國抒情傳統對侯孝賢的影響。作者歷經十年寫作時間,企圖釐清侯孝賢的個人才俱如何挪用與轉化抒情傳統,在電影媒介中賦予它新的生命。本書特色是明確呈現侯孝賢的整體作品,並透過互文關係探索其電影與歐洲、日本及好萊塢電影之間的影響和指涉。
⠀⠀⠀⠀⠀⠀⠀  
著眼於電影與文學的互文關係,作者嘗試填補戰後臺灣文化史的脈絡,進一步探討侯孝賢電影與臺灣戰後中國抒情傳統之間傳承、辯證和矛盾的關係。延續抒情傳統研究在臺灣的學術之華,本書希望開創出具有臺灣特色、華人觀點與東方視角的侯孝賢研究,並重新反思抒情傳統在臺灣的文化政治。
#全彩印製 #收錄多張精彩劇照
⠀⠀⠀⠀⠀⠀⠀  
#小野(作家)
#王君琦(國家影視聽中心執行長)
#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系講座教授、中研院院士)
#史書美(加州大學比較文學系講座教授)
#江寶釵(中正中文系暨台文創應所教授)
#孫康宜(耶魯大學東亞系講座教授、中研院院士)
#陳國球(清大中文系玉山學者講座教授)
#張靄珠(交大外文系教授)
#彭小妍(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須文蔚(師大國文系教授)
#黃美娥(臺大臺文所教授、臺灣文學學會理事長)
#葉月瑜(香港嶺南大學講座教授、文學院院長)
#廖咸浩(臺大外文系特聘教授、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
#劉紀蕙(交大社文所講座教授)
#蔡英俊(清大中文系教授)
#鄭麗君(前文化部長)
——重磅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序)
⠀⠀⠀⠀⠀⠀⠀  



✦名家推薦✦
⠀⠀⠀⠀⠀⠀⠀⠀  ⠀⠀⠀⠀⠀⠀  
侯孝賢的電影作品在國際上持久討論遠超過台灣本地,所以這本書的誕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書中提及很多創新的見解,期待有更多人來重視侯孝賢。—小野(作家)
⠀⠀⠀⠀⠀⠀⠀
當1989年侯孝賢導演以《悲情城市》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並以「悲情」為島嶼定義、為影片命名時,就已清楚展現「悲情」在其心中的份量和意義。本書選由陳世驤中國抒情傳統論進以闡述,堪稱絕佳取徑,且能展現文學人解讀電影文本的慧心。—黃美娥(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臺灣文學學會理事長)
⠀⠀⠀⠀⠀⠀⠀⠀⠀⠀⠀⠀⠀  
透過謝教授深入且細膩的論述分析,我們得以用嶄新視野來觀看侯孝賢導演從臺灣新電影時期以來的長片作品。—陳儒修(政大廣電系教授)
⠀⠀⠀⠀⠀⠀⠀⠀⠀⠀⠀⠀⠀  
透過『抒情』概念來貫穿全書,尤其可以看出侯孝賢電影美學的隱秘脈絡,並以此與中國傳統美學相扣合。—楊小濱(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
✦作者介紹✦
⠀⠀⠀⠀⠀⠀  ⠀
謝世宗 Elliott Shr-tzung Shie
美國耶魯大學東亞語文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電影、臺灣戰後小說,以及文學理論與文化研究。論文散見國內外中英文期刊,另著有教科書《電影與視覺文化:閱讀臺灣經典電影》(2015)和學術專書《階級攸關:國族論述、性別政治與資本主義的文學再現》(2019)。
⠀⠀⠀⠀⠀⠀⠀  
✦ 目錄 ✦
⠀⠀⠀⠀⠀⠀  ⠀⠀⠀⠀⠀⠀⠀  
名家推薦                                                                            
推薦序  為何需要又一本侯孝賢電影研究專書?/陳儒修          
推薦序  侯孝賢的抒情詩學:一個新的典律/楊小濱                     
自序與謝誌                                                                        
撰寫體例   
 ⠀⠀⠀⠀⠀⠀                                                                         
導論 侯孝賢、《悲情城市》與抒情傳統                                  
一、侯孝賢研究與抒情傳統                                                   
二、中國抒情傳統再定義                                                      
三、抒情傳統與電影媒介                                                     
四、研究範圍與章節架構                                                    
⠀⠀⠀⠀⠀⠀  
第一章 沈從文、生命力與城鄉發展                                      
一、從湘西故事到《風櫃來的人》                                         
二、青春之歌與封閉的島嶼                                                  
三、國族寓言與經濟發展                                                     
四、文學、電影與互文式的比較研究                                      
⠀⠀⠀⠀⠀⠀  
第二章 靜態悲劇與旁觀者視角                                             
一、抒情傳統與個人才俱                                                      
二、再探抒情傳統:一個電影研究的視角                                                  
三、《冬冬的假期》:成長啟蒙與人際疏離                                
四、《童年往事》:生死凝視與世代交替                                  
五、《戲夢人生》:人生圖像與劇臺空間                                  
六、敘事電影與抒情時刻                                                     
⠀⠀⠀⠀⠀⠀  
第三章 偷車賊、底邊階層與抒情置換                                   
一、《戀戀風塵》與偷車賊的故事                                         
二、鐵軌、甬道與底邊階層                                                   
三、現代性的多重時間與敘事的辯證發展                                 
四、自然、啟蒙、抒情與象徵性的解決方案                              
五、電影生產與社會力的協商                                               
⠀⠀⠀⠀⠀⠀  
第四章 歷史再現、今昔對比與敘事結構                                 
一、歷史與當代的敘事連結                                                 
二、《好男好女》:歷史再現與多層次敘事                               
三、《好男好女》:歷史解釋與歷史真實性                               
四、《最好的時光》:今昔對比與抒情的終結                           
五、從歷史電影到現代都會的轉折  
⠀⠀⠀⠀⠀⠀                                          
第五章 當代的末世圖像與抒情的時間意識                                               
一、從過往鄉村到當代臺灣                                                       
二、《尼羅河女兒》:女性旁觀者視角、城中之鄉與幫派分子的悲劇  
三、《南國再見,南國》:無出路的公路電影與土地的商品化           
四、《千禧曼波》:後現代臺北、時間不感症與異國烏托邦              
五、抒情傳統在當代的延續與斷裂                                             
⠀⠀⠀⠀⠀⠀  
第六章 跨國電影、觀光客的凝視與抒情在他方                            
一、跨國電影的詩學與政治                                                      
二、《珈琲時光》:時間之流與東京的城市交響曲                         
三、《紅氣球之旅》:記憶的追索與法國文化的建構                       
四、觀光客凝視下的跨國城市再現                                            
⠀⠀⠀⠀⠀⠀  
第七章 文化中國的擬像與幽微的華麗美學                                 
一、跨國脈絡中的國族電影                                                       
二、電影博物館,或歷史作為一種奇觀                                      
三、《海上花》:人際互動、時間意識與殖民的(不)在場             
四、《刺客聶隱娘》:人倫之情、身分認同與歷史的逃逸                 
五、抒情傳統與文化中國的擬像                                               
⠀⠀⠀⠀⠀⠀  
結論 臺灣戰後政治文化與中國抒情傳統的反思                    
一、新電影之死 vs. 戲戀侯孝賢                                           
二、抒情傳統與政治文化                                                   
三、從批判的抒情到抒情的批判                                          
⠀⠀⠀⠀⠀⠀  
參考文獻                                                                      
本書各章論文出處                                                           
本書使用影像圖檔之授權來源                                           
附錄一 侯孝賢執導作品                                                  
附錄二 侯孝賢電影研究詞彙
索引
⠀⠀⠀⠀⠀
✨網站購書連結✨⠀
博客來  https://reurl.cc/l0oey6
讀冊 https://reurl.cc/0DpX4o
誠品 https://reurl.cc/bz2E3l
三民 https://reurl.cc/zbZNpk

 

推薦序
為何需要又一本侯孝賢電影研究專書?

陳儒修(國立政治大學廣播與電視學系教授)

      這是收到本書書稿的疑問。
      1980年代以來,隨著臺灣新電影運動受到全球矚目,侯孝賢導演的作品頻頻獲得國內外各大影展的肯定。始自1986年《童年往事》在柏林國際影展拿獎,到1989年《悲情城市》拿到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為第一波的榮耀。接著1993年《戲夢人生》在坎城影展得獎,2004年又以《珈琲時光》再度於威尼斯影展入圍,直到2015年《刺客聶隱娘》榮獲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堪稱第二波高潮。侯孝賢導演不只在國際三大影展獲獎,更在國內金馬獎得獎無數,再一次的高潮則是2020年的終身成就獎。
      全球電影學界接續影展風潮,陸續出版期刊論文、博碩士論文、專書等,使得「侯孝賢電影研究」成為顯學。一個不正式的統計,在Google搜尋以侯孝賢作品為主題的博碩士論文,在前兩個頁面就可以找到二十多筆,還不包括以法文、德文、日文等非英文撰述的論文。在Amazon網路書店搜尋「侯孝賢」相關專書,可以找到三十多筆資料,包含英文、日文、法文、中文等論著。如果再搜尋分析侯孝賢導演作品的網誌、部落格、Youtube影音作品、podcast等,更是無窮無盡。
      如前所述,「侯孝賢電影研究」在廣泛定義下的「電影研究」學術圈,已成顯學。那麼,關於侯導演的作品,還有什麼樣的研究取徑,未曾探勘?還有什麼樣的研究方向,尚待展開?這是個有待超越的魔障。
      謝教授的大作,接受了這樣的挑戰。
      以往研究侯導演作品的學術論述,主要有以下幾個研究取徑:作者論、國族寓言、歷史脈絡、現代性、身分認同等。關於侯導演的電影語言研究,則聚焦於長鏡頭美學、緩慢電影、空鏡頭、大塊剪接、固定鏡位等。
      謝教授在本書提出「抒情傳統」的研究論述,以此重新解讀侯孝賢導演作品的文學性,非常值得重視。
      侯導演的創作團隊,持續提供給他在中國文學方面的養分。透過沈從文的自傳與小說,啟發侯導演在《風櫃來的人》對於青春與生命力的謳歌。接著有朱天文在〈《悲情城市》十三問〉一文中,提出陳世驤對於「抒情傳統」與「靜態悲劇」的說法,以此為《悲情城市》的文學性背書。以及後來改編《海上花列傳》的《海上花》,改編唐傳奇的《刺客聶隱娘》,在在顯示侯導演電影與文學的密切關係。
      在這些與文學相關的作品中,可能是由於《悲情城市》的巨大歷史幅度,以及錯綜複雜的身分認同議題,從而掩蓋其他可能的研究主題,使得朱天文那篇文章所提出的說法,一直要到謝教授這本專著,才被嚴謹地對待。更難得的是,謝教授以「抒情傳統」的研究取徑,貫穿檢視從《風櫃來的人》一直到《刺客聶隱娘》的十五部作品。目前所出版的專書,由於出版年代的緣故,極少做到這樣的一次收錄。因此,這可以說是本書的一大貢獻,也解決了本文標題所提出的疑問。
      透過謝教授深入且細膩的論述分析,我們得以用嶄新視野來觀看侯孝賢導演從臺灣新電影時期以來的長片作品。正好呼應沈曉茵教授的一篇文章標題:「本來就應該多看兩遍」。是的,本來就應該繼續研究侯孝賢電影!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2023-12

more

攝影之聲 35:AI生成術──世界作為數據

2023-10

more

From Social Visibility to Political Invisibility

2023-05

more

愛的認識論:男同性愛欲文學的政治、情感與倫理

2023-04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