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logo
Publication

近期活動 Recent Activity


2024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巡迴場次

more

近期影音 Recent Video


20240429|21世紀批判性策展:公共空間、新媒體以及地緣政治

more

ICCS WPS 24 五大訴求以外——反修例運動分析


Author/Speaker|葉寶儀、鄒文君、郭佳、劉璧嘉、黃雋浩

Publication Date|2020-06

Keywords|反修例運動、黃色經濟圈、攬炒、封關、內地生、和勇不分


Abstract

在經歷了反修例運動近一年來巨大的悲哀、焦慮、擔憂、憤怒,我們想要藉著這個研究一來去檢討運動中的各種概念和做法,希望以知識貢獻運動,二來這也是為了去安頓遠在台灣無法親身落場的失落感,三來我們也想要問題化自身的情感,讓它不至於隨便落入一種畫地自封的本土主義政治。我們認為,如果這種帶著巨大情感動力的研究是一種知識生產模式的示範──這種情感動力是一種與街頭人民「在一起」的情感,而如果我們得以在這種以「在一起」為核心的情感中生出一種非排外的政治,或許也可以開啟讓運動的政治走向一個更包容(inclusive)的結果。

我們抱著以運動介入知識和以知識介入運動的心態,希望可以以文本細讀、深描(thick description)及論述分析的方法,重新審視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動機(motif)和群體:諸如國際連結、「黃幫襯,藍罷買」、「黃色經濟圈」、「香港人」、「兄弟爬山,各自努力」、攬炒等。

鄒文君的〈「黃幫襯,藍罷買」:「黃色經濟圈」的運作邏輯與內部矛盾〉,探究在反修例運動中「黃幫襯、藍罷買」以怎樣的道德、政治和經濟原則變成重要的抗爭行為,甚至運動原則;「黃店」進入市場經濟運作後期望達成甚麼目標,又會遇上怎樣的道德、政治與經濟困難;並且進一步探討「黃色經濟圈」所想像的集體生活藍圖,對於新的「香港人共同體」身分,有著怎樣的建構意義和侷限。

葉寶儀的〈封關論述的共同體界線:疫情中的反修例運動的初步觀察〉檢視從反修例運動延展出來的新冠疫情下「中港區隔」的想像,試圖由近期論述裡主要把中港作為地理疆域與主權問題的隱喻和想像、「人口」被視為中國滲透香港的管治方式、出身地與政治取態被自然而然綑綁起來等面向,提問究竟是哪些群體被要求暫緩入境或排除在外,並將封關爭論中的歧義最終引向我們思考封關甚麼程度上是出於防疫考量,如何才是因應疫情合理的邊境控制。
劉璧嘉的〈從「攬炒」切入──反修例運動如何在矛盾與統一之中「動起來」?〉爬梳不同「攬炒」觀以至於攬炒策略之間的差異、統一及矛盾,從而回應運動是如何可以「無策略」地動起來;文章指出攬炒策略是基於對漸進主義的絕望的「態度的同一性」,而這種「態度的同一性」如何造就當中的矛盾無法疏導,甚至無法建立出完整的思想體系以至於策略方向,使得攬炒其內部暫時性和脆弱性;並進一步探究攬炒所要回應的歷史困境如何使之視野有內在侷限性和保守性,以及在什麼情況下其基進性才可以被激發。

郭佳的〈穿越黑洞:反修例運動中的內地生及其「史前史」〉指出,內地生與包括本地生在內的香港社會之間的關係是跟過去一脈相承的,而內地生的情感構造是在中港的纏繞關係、香港對內地招生的政策脈絡、內地生的家庭和教育背景,以及當代中國大陸的政治經濟、知識與情感底色中長出來的;於是文章提問,內地生在今次反修例運動中的認知和情感狀態,是如何從同構的內地生跟香港社會關係「史前史」中生長出來,進而在反修例運動這個將時間和空間疾速壓縮的過程中發生劇變?

黃雋浩的〈和勇不分的跨代「手足」網絡 ── 從親密關係看「反修例運動」的「不割席」現象〉透過抗爭者的生命經驗回應對反修例運動的種種論述及反思為初衷,記錄抗爭者的在街頭的實作與技藝、「攬炒」下的家庭衝突與協商,並分析運動當中對新世代的自戀指控,以至告別功利家庭的跨代和解。論文從回溯這些行動者的行動和決策與親密關係,如何在沒有「大台(領導)」下組織,以之回應「何以不割席」的質疑,同時也藉此討論歷史意識與解殖的問題。
五篇論文的共同動力是,希望把運動中許多貌似一致的動機和群體背後的差異指出及分析──譬如「黃色經濟圈」、「攬炒」、「封關」、「內地生」和「和勇不分」等,因為這些差異可能會使得這個關於反送中的故事變成一個不平整的敘事。但作為一個大型運動,所涵蓋的人與背景之多,或許只有這種敘事才有解釋力和預測性。我們的問題意識在於要去解釋為何運動可以得以壯大,並預測運動又會因為什麼原因無法繼續壯大。我們希望透過指出運動的內在差異、張力與轉化動力,進而可以把運動的團結與鬥心鍛煉成更成熟和深刻的模樣,使得運動可以走更長的路,也希望透過研究介入運動,試圖扭轉運動中的一些對個體、群體、異議的排外傾向,使得運動的過程中長出更為具包容性的政治。同時,我們期待實踐知識之於現實的可能──香港這樣的「小地方」可以在大國角力底下如何生存,是左右逢源還是左右受壓?抗爭者是可以生出全新的政治,抑或絕望得只能在舊有的世界秩序中周旋?我們也希望這個研究不只是「香港研究」或「反修例運動研究」,而是或許未來可以與其他同樣在夾縫中的抗爭──譬如沖繩、濟州島、台灣──作知識上的相互參照。

作者簡介/ Authors' Bio:

鄒文君,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二年級生。研究興趣包括農業研究、土地運動與政治、社會運動、網絡文化、香港研究及中國研究等。目前研究主題與香港土地論述和土地運動相關。
葉寶儀,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二年級生。研究興趣包括社會運動、情感政治、政治與美學。目前研究主題與台港兩地的左翼和另翼互動相關。
郭佳,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研究興趣為民眾藝術、勞工運動、戰後東亞左翼。
劉璧嘉,台灣聯合大學系統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四年級生。研究興趣包括左翼運動、情感政治、性/別研究、酷兒理論。目前研究主體是香港七十年代社會運動的思想、政治與情感。
黃雋浩,台灣聯合大學系統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二年級生。研究興趣包括移民移究、青年研究、跨國主義、親密關係。目前研究主題與台港兩地的青年參與工作假期的跨國經驗有關。


Download Paper

瀏覽次數: 29 下載次數: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