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logo
Research

近期影音 Recent Video


20240412|中國左翼文學的區域模式與跨域互動——「東北作家群」的世界與視界

more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more

側記 電影與文化冷戰:美國外交與亞洲電影工業網之起源

2022-03-29

"Cinema and the Cultural Cold War: US Diplomacy and the Origins of the Asian Cinema Network”

電影與文化冷戰:美國外交與亞洲電影工業網之起源」演講側記

 

講者:Sangjoon Lee 李尚埈

主持:楊子樵

側記:邱宗怡

日期:111.01.06

 

 

東協中國系列講座最後一場,是繼國際政治與攝影,以電影史為切面,再探冷戰後東南亞至東亞地緣政治中的文化生產。講者李尚埈是電影史學家,目前主持南洋理工大學亞洲電影實驗室,藉本次演講,他分享他最新出版的新書《電影與文化冷戰:美國外交與亞洲電影工業網之起源》。

 

在這本書中,李尚埈揭開美國機構在秘密的財政支持下,如何與亞洲新興獨立國家之間跨國合作,共同塑造冷戰後的亞洲電影文化與電影產業;冷戰時期及其後的亞洲電影工作者、政策制定者、知識份子,如何透過區域組織,聯合舉辦電影節、製作電影、製造明星、編導等電影工作者,來擴大市場、建立片場與電影產業。

 

「所謂亞洲電影網絡是冷戰文化政治和美國霸權的產物」,李尚埈先說結論。冷戰初期,美國政府在亞洲做了很多反統戰工作,以資助雜誌、音樂、表演、電影、展覽,作為「武器」對抗蘇聯,稱作文化冷戰。其中的關鍵武器便是電影。

 

儘管電影史學家已經揭露冷戰期間中情局如何與好萊塢秘密合作讓電影作為國家文化部門涉入國際合作網絡例如美國電影出口協會 Motion Picture Export Association of America MPEAA) 和它的全球業務但對於美國如何介入亞洲電影卻少有研究另一方面針對亞洲冷戰的相關研究則不太涉及文化面向。美國秘密活動對亞洲文化產業的影響,因此被大幅度低估李尚埈的研究便是站在這樣的基礎上,從揭開亞洲基金會的神秘面紗開始,細說從頭:

 

總部位於舊金山的亞洲基金會The Asia Foundation, TAF),由中情局秘密資金挹注透過支持亞洲文化生產,傳遞自由亞洲意識形態,促進美國在亞洲的利益。雖然主要業務在教育領域,包括改善學校設施支持研究中心資助記者、作家、反共學者,但在50年代,亞洲基金會投入最多資金的,卻是電影。

 

亞洲基金會當時設有好萊塢聯絡人,主要任務就是接觸意識形態上相近,並在好萊塢有影響力的人物,遊說好萊塢支持TAF對亞洲電影產業的計畫。

 

亞洲第一部在TAF支持下製作的劇情片《人民勝利》,改編緬甸總理的故事,1953年在緬甸、泰國、印度、香港、日本、台灣發行。雖是戰後緬甸經典影片之一但票房慘淡,此後,亞洲基金會便轉向投資在地電影產業,在日韓港台與東南亞建立電影製片廠,請來好萊塢明星或編導做顧問與指導,培植產業裡親美反共的領導人。

 

在這場產業發展浪潮中,日本得到重要的培植,例如支持永田雅一成為自由亞洲影業的領導者、大映株式會社製片廠也得到技術支援與指導;韓國電影文化協會亦獲得早期營運的全部資金;50年代香港,美援則不但參與製作九部劇情片,也支持反共新聞人張國興辦報,甚至創設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

 

19535月,東南亞電影製片人協會Motion Picture Producers in Southeast AsiaFPA)

在馬尼拉舉行成立大會。會議上,大映映畫總裁永田雅一在沒有任何反對的情況下當選主席,邵氏兄弟的邵逸夫成為副主席,總部設在東京。半年後第一屆東南亞電影節在東京舉辦,是繼印度國際電影節(1952在德里)之後,亞洲第二個國際電影組織,以「促進東南亞電影產業發展、電影藝術與技術提升,並確保遠東電影文化傳播和交流」。日本、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台灣,六個國家參展,派出了15部劇情片,日本五大製片場都有電影參與,菲律賓也推出五部電影。這樣的大本營集結突顯著:以電影築牆,東南亞至東亞展開反統戰的文化圍堵。

 

該屆影展上推出的泰國電影 Santi-Vina 隨後獲得美國電影協會 (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MPAA) 的重要技術獎項米歇爾攝影獎Mitchell Camera Prize。電影拍攝使用的35釐米攝影機與攝影技術,清楚標誌了好萊塢的資金與技術。

 

第三屆1956年在香港舉行,那一屆南韓加入。有趣是香港總督的開幕致詞:「影展教了我地理,原來日本屬於東南亞。」不知是否這個原因,在那之後,「東南亞電影製片人協會」更名為「亞洲電影製片人協會」;1983年因為澳洲與紐西蘭的加入,「亞洲電影節」再改名成為「亞太電影節」。

 

50年代末,亞洲基金會決定減少對FPA的參與,縮減在亞洲大部分電影投資預算。最初目標終究未能完全實現:亞洲的合作夥伴無法領導區域組織,電影製作仍經驗不足,既無能吸引本地觀眾,也無法獲得好萊塢發行商的青睞。60年代基金會完全終止亞洲電影投資項目,但於此同時,韓國、台灣與香港卻開始電影黃金時代,各自都製作超過兩百部電影。

 

70年代中期,亞洲電影進入新時代。毛澤東1979年逝世後,文革結束,鄧小平經濟改革,中國電影得到快速發展。田壯壯、陳凱歌、張藝謀153名學生重新就讀北京電影學院,標誌中國第五代電影的開始,中國也開始了在世界版圖上的電影佈局。

 

80年代後,FPA作為冷戰亞洲電影網絡,存在感雖已日漸低落,FPA的網絡並沒有消失。新的網絡並非憑空出現,事實上運用著亞洲基金會與過往反共影人所曾經創建與維護的網絡,持續聯繫、增進亞洲電影的產業連結。在時間的尾端回頭看,李尚埈肯定著FPA的時代作用,「它確實曾以電影為方法,繪製過亞洲的想像地緣政治版圖」。

 

在亞洲電影研究領域,亞洲電影節始終沒有得到適當的研究重視,李尚埈結語道。亞洲電影節作為區域非政治組織,藉由不斷變換主辦國,不過度連結於單一國家,反而與跨國非政府組織、美國文化政策息息相關,能揭示出重要的文化政治資本的運作網絡。

 

「冷戰下的媒體網絡,事實上是技術、物流、財政的運作,這樣的研究因此需要更多檔案梳理」,主持人楊子樵在跨越太平洋洲際與數十年時光的故事裡,指出珍珠背後,掘蚌人的努力。李尚埈2020年由康乃爾出版的書中,詳述了檔案的挖掘整理經驗,值得研究者參考。繁體中文譯本目前楊子樵老師正在與李尚埈合作,可望今年在台出版。

 


近期新聞 Recent News


【側記/Sidenote】Creating Emancipatory Futures: Filmmaking and Activism

2024-04-19

more

黃健富|移動/中國的移動(「中國當代」關鍵詞共筆工作坊)

2024-04-18

more

許秀孟|「豬瘟」:中國/世界肉食同構的百年時空之旅(「中國當代」關鍵詞共筆工作坊)

2024-04-18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