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logo
Publication

近期活動 Recent Activity


21世紀批判性策展:公共空間、新媒體以及地緣政治

more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more

劉吉雄 紀錄片製作I:問題意識

2017-11-16

時間:下午1:30-4:20
地點:交通大學人社二館106A研討室​​

主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台聯大系統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位學程(台聯大系統)
 

劉吉雄導演畢業於政大哲學系,後來從學術之路轉而從事紀錄片和影像工作。目前正在進行的紀錄片創作為 "例外之地 : 台灣海峽之澎湖越南難民營"。在演講中,劉導提及戲劇創作,記錄片製作與學術研究的問題意識的原理其實彼此互通。在簡報內容裡,他舉出一系列的問題如,我是誰? 我想進行的計劃是什麼? 為什麼想進行這項計劃? 在這項計劃中,我想要解決什麼「問題/困擾」? 此計劃的問題/困擾,與我內在的問題/困擾? 及至影像的展示與作者的歷史的時空局限等,予同學思考。另一方面,他提到一些在實際資料搜集過程常常遇到的問題,如檔案庫在資料保存時,容易在數位化過程讓原始資料永久流失,即數位破壞的問題。他認為資料的數位保存應多注意到解析度的流失,如在掃描紙本資料到數碼檔案,底片與錄影帶的數位化過程的檔案壓縮與格式轉換等。另他介紹到一些可供利用的資料庫平台及應用,如國家電影中心, 中央通訊社, Vietnam Film Archive, NARA美國國家檔案管理局、РГАКФД (RGAKFD) 俄國國家電影檔案館及柬埔寨Bophana Center等等。他以製作《例外之地》時,如何在當時的新聞片段尋找線索為例。

在問答環節,林淑芬老師問劉導從學術之路到影象創作的轉向,其問題意識的構思與及兩者的異同?他回應指,影像創作與學術是兩種不同方法,是生產/再生產,外在/內在,用頭走路/用腳走路的關係,創作像是理論工作的另一端,可能因月亮星座屬天秤座的關係,他常搖擺於兩邊去思考問題。紀錄片工作需進入田野,與人互動接觸,能跟觀眾對話。雖然世上的事情不一定都能在可見(視覺)的脈絡來呈現和理解,但我們的生活世界已很大程度被科技與理性所佔據,因此在超越語言與文字之外,那不可描述的東西,正是文學與藝術應該存在的理由。另有問題問及製作《草木戰役》時如何平衡創作與觀眾的考量,他指當時刻意找一些一般觀眾較為熟悉的品種,如愛玉和銀合歡,從中嘗試提供一個陌生的角度,另一種說故事的方法,不希望只是報導式,又或只能在美術館出現。

近期影音 Recent Video


20240412|中國左翼文學的區域模式與跨域互動——「東北作家群」的世界與視界

2024-04-19

more

20240311|Creating Emancipatory Futures Filmmaking and Activism

2024-04-11

more

20240322|China-Nepal New Found Friendship and Repercussion on Tibetan Refugees in Nepal

2024-04-02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