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logo
IACS

近期活動 Recent Activity


21世紀批判性策展:公共空間、新媒體以及地緣政治

more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more

學程特色

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International Program in l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University System of Taiwan, IACS-UST)以「亞際文化」作為重新理解世界史與全球文化參照主軸,以台灣之特殊地緣位置以及歷史經驗為基礎,銜接東北亞、東南亞、 南亞等亞洲地區的的社會文化經驗與學術資源,以跨領域及跨地區的批判文化研究作為重點發展,將可開拓具有積極而開放的知識視野,引導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趨向。目前參與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IACS)的學校包括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清華大學以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本學程利用四校文化研究團隊人才所集中凸顯的重點研究優勢,以「批判理論與亞洲現代性」、「當代思潮與社會運動」、「性/別研究 」及「視覺文化」等四大研究專題作為課群規劃方向,探討亞際文化在全球脈絡下的意義。本學程的規劃,除了培養學生敏銳掌握當前亞際社會政治現狀與歷史文化背景,以回應當代知識生產的學術高度與區域競爭力,提出具有創新性的重要貢獻之外,並希望培育高等學術文化領導人才,累積博碩士論文之研究成果,擴展國際交流網絡、增加國際學術觸角,以便實質強化四校現有的人文社會領域研究成果。

學程發展背景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2003年開始試辦之初,國立交通大學(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交大校區)便開始成立台聯大文化研究跨校學程辦公室,推動文化研究團隊的跨校合作。2004年國立中央大學與國立清華大學也成立跨校學程辦公室,國立陽明大學(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陽明校區)於2009年也加入團隊。

隨著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於2008年正式成立,台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籌備處也於2010年開始運作,同時推動文化研究國際中心(IICS)以及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位學程(IACS)的規畫工作。台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於2012年正式成立,在教育部備案;「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IACS-UST)也於2012年獲教育部核准成立,2013年開始招收第一屆新生。

2021年開始,國立交通大學與國立陽明大學合併,更名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政治大學於同年九月份開始也正式加入我們的文化研究團隊。

學程設計宗旨

本學程以亞際文化作為重新理解世界史與全球文化參照主軸,以台灣之特殊地緣位置以及歷史經驗為基礎,銜接香港、大陸、日本、韓國,以及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澳洲等亞洲地區的的社會文化經驗與學術資源。本學程的規劃,除了培育高等研究人才,累積博碩士論文之研究成果,更期待能夠擴展國際交流網絡、增加國際學術觸角,以便實質強化四校現有的人文社會領域研究成果。本學程之跨領域文化研究以及亞際文化之重點發展,將可開拓具有積極而開放的知識視野,引導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趨向。

學程發展方向及願景

以「亞際文化研究」為串聯與跨越學門與學校的橋樑,是臺灣第一個突破現有大學體制而具體實現的成功模式,具有學術發展尖端的領導性意義。在亞洲以及全球國際學術圈中,這個跨校體制獨具特色並擁有實質研究能量,不但豐富四校人文社會領域的教研資源與環境,也強化四校人文社會跨領域的特色與優勢。本團隊以紮實的研究成果領導教學,四校國際生以及本地生共同修課。同時透過各項具體國際合作計畫,積極拓展國際網絡,提供學生國際交流的管道,營造國際學習環境,具體培育頂尖學前就與領導人才。這些學術群聚跨校合作的效應,也都倍增了各校的學術實力和生產力。以目前四校八十多位教師參與的跨校跨領域國際學位學程,上百名學生入學碩士班,以及在亞洲各國建立的國際聲望,國立政治大學的加入,將可更為具體強化人文社會學科跨校與跨領域的合作架構。本學程期待可以奠基於此,成立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博士學位學程,以便更為積極地吸引亞際社會各國優秀學程,並培育更多對於東亞、東南亞以及南亞國家歷史文化及政治經濟擁有跨域視野的人才,累積具體學術成果,俾能發揮學術影響力。

學程教育目標

培養學生敏銳掌握當前亞際社會政治現狀與歷史文化背景,具備當前國際人文社會學科之跨領域尖端知識,以及兼顧在地文化與全球脈絡的寬廣視野。透過本學程所積極規劃之課群,學生將可以掌握任何傳統專業學科之基礎訓練,結合跨領域訓練能力,而具有足以回應當代知識生產的學術高度與區域競爭力,提出具有創新性的重要貢獻。本學程畢業之學生將足以進入國際學術領域,成為具有引導性與前瞻性的優秀跨領域研究學者。

學程行政運作

本學程運作由台灣聯大四校合作,設學程主任以及各校學程召集人,成立跨校與學程委員會,負責規劃學程教育方向、設計課程、擬定行政作業原則等。台灣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作為統籌四校文化研究團隊之平台,由中心主任以及各校辦公室主任組成行政會議委員。另由跨校教師代表組成學術發展委員會以及學程委員會,定期召開行政會議、學術發展委員會以及學程委員會議,輪流負責招生事宜,並推動跨校學術合作,共同邀請國際講座教授,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及合作出版。

學程課程規劃

除了「亞際文化研究導論」為必修課且為四校國際生及本地生共同修習的課程之外,各校亦規劃了各「批判理論與亞洲現代性」、「當代思潮與社會運動」、「性/別研究」、「視覺文化」等課群的核心課程與週邊課程,以凸顯各校師資特色。歷年來跨校整合課程每學年平均為85至90門課程,中英雙語課程每年平均為25至30門課,佔總課程約35%。除此之外,歷年亦有文化研究國際中心邀請的國際學者駐校授課或是短期講座。

系統發揮了四校的重點研究優勢,以重新了解世界史與全球文化作成參照主軸,選定「批判理論與亞洲現代性」、「當代思潮與社會運動」、「視覺文化」、「性/別研究」五大課群專題。學生可以跨校、跨專題選課。這種跨校與跨領域的體制化機構,不僅在台灣,就連在亞洲或是歐美,都可以說是十分難得的創新建制。

五大課群的研究內容是在台灣社會變遷過程中逐漸摸索形成的在地知識生產,不但具有台灣特色,更有亞際視角的新知識內涵。以下是各課群的設計特點:

批判理論與亞洲現代性

主要針對亞洲地區的現代歷史所牽涉的知識建構,提供跨區域文化議題的理論性與脈絡性的切入視角,包括國家主義、殖民社會與後殖民理論、主體化、生命政治、語言與認同、歷史書寫、國家政治暴力、全球化與移工問題等。

當代思潮與社會運動

著重於當代重要思潮,通過對重要思潮跟亞際在地的文化資源、社會現實與歷史經驗的連結,思考如何啟動「現實」與「思想」的多層次辯證,並透過社會運動來把「思考」具體實踐及調整。課程之規劃將分為三大主題:「東亞公民社會」、「東亞生態」與「二戰的記憶、經驗與前瞻」。

性/別研究

之課程結合美術史與電影研究的方法,從文化交流與全球化的角度,探討台灣-東北亞-亞洲視覺文化的形式美感、歷史意涵與社會實踐。

視覺文化

試圖重新思考性別、性、及其他社會元素在全球化的脈絡中如何相互操作、變化位移,特別在文明化/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成為社會規訓與社會排斥的載體。本課群以具有在地知識特色的「性/別研究」規劃課程,關注在地、區域與全球不同層次的性/別政治關連佈局,以知識/權力為焦點,既注重主體能動、草根社運與歷史面向,也注重法律、政治與社會制度的結構面向。

媒體與文化治理

本學群建構於跨國、跨校、跨學院、與跨領域的基礎,它的基本理念來自歐盟倡導之「媒體與文化治理」概念,這個概念整合文化政策與文化經濟,它的目標是建立文化多樣性、宣揚文化政策、促進文化創意、以及善用文化智慧財產。

 

以上五個課群主要根據當前國際學界的知識需要和發展趨勢擬定,各自擁有領先的學術強項,發展出可與西方對話的在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