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logo
Research

近期活動 Recent Activity


香港離散媒體

more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more

留學祖國:左翼文化走廊中的臺灣文學青年(1920-1937)

主持人:清華大學臺灣文學所劉柳書琴

簡介

本研究由清華大學臺灣文學所柳書琴所提出

在臺灣追溯左翼思想的歷史資源時,必須回溯日治時代。1920年代傳入臺灣的左翼資源具有多角性的東亞連帶關係、深刻掌握殖民地農工問題及其它重大社會爭議等價值與意義。其理論指導與傳播路徑有二:一,蘇聯→中國→臺灣;二,蘇聯→日本→臺灣。遺憾的是,1945年以後,前者一息尚存到1950年代終止,後者則更早在中日戰爭爆發前即遭禁絕。換言之,與東亞左翼運動共同生成的臺灣第一波左翼運動並未在戰後獲得傳承,從文學交涉史層面尋回這些軌跡與資源,正是本計畫的宗旨。本計畫的具體課題包括:第一,調查1920-1930年代前往中國留學並關注文化運動的人物,分析他們選擇留學中國而非日本的原因,了解遺民意識、歷史記憶或主體殖民經驗與其「祖國憧憬」、「中國留學」具有何種關係。第二,探討這些「日本籍臺灣留學生」如何以特殊的文化身份,在中國/日本/臺灣之間移動和行動,他們曾創建哪些組織與活動,傳遞過哪些思潮和主張。第三,探討臺灣留學生與島內民族運動和新文學運動的連結,探討他們如何利用海外投稿回台或參與中國當地媒體,傳播其言論和立場。第四,從歷史、文化和權力的折衝中,觀察「祖國留學」如何形塑臺灣留學生的民族認同、政治行動,又如何影響1930年代到戰後初期的祖國觀與島內政治社會運動。整體而言,本計畫的重要性有三:一,留學生群體可謂臺灣人接觸辛亥革命後的「少年中國」的一個接觸區。二,這批留學生的中國認識影響了1930年代臺灣政治運動中「祖國派」的理論與動向。三,這批留學生的中國經驗與人脈影響了臺灣戰後初期的政治發展。在計畫成果方面,筆者將以建立「東亞左翼文化走廊」的分析框架與中國留學作家個案為目標,進行論文發表或辦理相關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