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logo
Research

近期活動 Recent Activity


21世紀批判性策展:公共空間、新媒體以及地緣政治

more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more

因戰爭錯/重置人群之經驗、記憶與書寫

主持人: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李卓穎

簡介

本研究由清大歷史所李卓穎提出,將以口述訪談的方式,積累資料,並初步探索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亞地區造成之衝擊與影響

在十九世紀以降的東亞情境之中,有為數眾多的人因為不同型態的戰爭而流動。戰爭結束後,無論是否回歸原居地,因戰爭而流動的經驗,皆以戰爭異於和平情態的特殊性,成為流動者生命構成的重要部分。然而,有此經驗的人卻未必都願意記得戰時流動的歲月,更多的時候可能更傾向壓抑、甚至忘卻。即使有意願回憶的人,或者面臨無人願意聆聽而造成非自願的失憶,或者必須與其他人願意接受、能夠理解的範疇協商、抗衡,方能有訴說的空間。在此情勢中,能夠在公眾間侃侃而談或長篇闡揚其戰爭流動的經驗者,其所占有的話語權力位置不言可喻,其言說內容也因此具有界定近現代史敘事之「座標」的規範力量。憑藉著這些「座標」,近現代史從何時開始、經歷那些過程、有哪些重大事件,都判然可尋。依傍著這些「座標」,人們的生命和行動,似乎才有了明確的方向和意義。然而,這些「座標」壓抑了其他因戰爭而流動乃至有錯置、重置創傷的人,甚至是使他們非自願失憶的原因之一。所幸,近年來中文世界中有人以自行印製小冊子、回憶錄的方式開始訴說偏離「座標」的經驗;既有敘事所不能涵蓋的面向,則因為這些人多樣的階級出身、地域差異、年齡(或世代)差距、性別身分而紛紛揭露出來。本計畫即是針對這些現象進行研究。目的有三:其一,在探究這些多元的戰爭流動經驗;其二,在探究這些多元經驗的主體從失聲、失憶到開始訴說、撰述其經驗的過程;其三,在探究這些異樣的敘事與具有清楚「座標」的既有敘事間的張力,同時也將探問非屬官方的多元敘事間的對話可能性。具體的做法分為兩個層次:一、廣泛蒐集前述的各類小冊子、回憶錄,以及積極進行口述訪談。目標對象有二:(1) 在國共兩黨的敘事中都被譴責和邊緣化的汪兆銘南京政權統治下的一般人物,有可能聚焦於該政權的南京軍校學生;(2) 國府來台之後復建軍校的頭幾期學生,這些人多半單身來台而非權貴子弟,堪稱國民政府當年的底層構成份子之一。若非戰爭,這兩個軍校的學生很可能不會離開家鄉,他們以(準)軍人的身分經歷了二戰與冷戰時期。他們不全然服膺於黨國歷史敘事的記憶,以及關於這些記憶的書寫之出現,都值得以文化研究的取徑理解其然及其所以然。二、與中國歷史及西方歷史中的類似經驗進行比對,希望能有相互發明甚至理論反省的意趣。參照對象也有二:(1) 十國遺民在北宋前期對其故國的回憶與書寫。他們在國亡之後被收納為宋朝臣民,發展了多樣的敘述與概念來理解其國滅亡的原因,而這些敘述與概念抗拒北宋官方史書的詮釋,也成為北宋中後期史學新發展時不能繞過去的資源/雜音。換言之,經過曲折的路徑這些十國遺民成為創建北宋新文化的協力者;(2) 猶太人大屠殺(Holocaust)的倖存者及其後代對其經驗的書寫。由於我僅能掌握英文的限制,將聚焦於二戰時期以及戰後移居美國的倖存者。這方面的專著甚多,本計畫雖然不能做一手的研究,但將持續閱讀,並期待能將自己在中國歷史脈絡中探討的心得,以議題的呼應或理論的反省帶入與之對話的情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