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logo
Research

近期活動 Recent Activity


Domenico Napolitano 2025 訪台講座:Organizational Studies and Disability: Identity Work, Accommodations, Accessibility

more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Flora & Fauna: Domestic Nature and Private Collecting in Reform Era Beijing

more

再探數位時代的「文化工業」

主持人:陳克倫

簡介

面對當前數位資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t)、數據運算技術的發展與使用習性,本計畫試圖探討上個世紀針對「文化工業」的批判(Adorno and Horkheimer, 1947)是否依舊得以反思現今的場景?

針對第一次與第二次工業革命後,通過標準化大量生產,文化與藝術的商品化,阿多諾(Theodore Adorno)認為,「經驗」(Eifahrung)作品乃是主客體辯證的過程,但消費文化生產與藝術商品化的「體驗」(Erlebnis)停留在個體不斷地向作品索求刺激以得到滿足,成為文化贗品詐欺(a palmed-off cultural surrogate, 1997: 245-246),遮蔽藝術作品的自主性作為客體,阻斷主體與之相遇的經驗。依舊值得再探的問題是,「文化工業」的產品/商品及其大量生產的可再製體驗與效果,是否徹底欺騙了消費者的感知?是否淹沒了個體反思的辯證體驗?更甚者,面對的是文化形構的資本化與藝術創作的美學離喪(de-aestheticisation),資本主導的生產模式從未因批判而停歇。

本計畫擬透過重新爬梳「文化工業」的批判觀點,回應當前資訊革命與所謂第四次工業革命中,「虛實整合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在實用化與普及化過程中對勞動與創造的制定與塑造,以及其所連帶而來的感知構造與美學問題。研究由三個面向展開討論:第一部分檢視文化工業對技術發展的回響,聚焦於藝術與文化生產商品化的美學問題與物質條件反思。第二部分探究新興數位技術與人工智能(AI)對文化工業的影響,分析自動化、數位平台及全球化市場如何重塑/代工創作與勞動。第三部分以表演藝術為案例研究,進一步討論沉浸式體驗(immersive Experience)、數位具身性(digital embodiment)、合成臨場感(synthetic liveness)等技術建構的觀演關係,並探問觀眾的參與體驗/經驗如何被定義與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