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logo
Research

近期影音 Recent Video


Into the heads of Israel: “Izkor: Slaves of Memory” Screening & Siscussion with Filmmaker Eyal Sivan

more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2022-2023 YEAR BOOK

more

側記|小米方舟承載族人心: 保育傳統作物與文化

2023-11-20

主題|小米方舟承載族人心: 保育傳統作物與文化
講者|林益仁(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Pagung Tomi(芭翁.都宓) (泰雅文化工作者)
時間|2023/10/12,10:00 - 12:00
地點|人社一館 HA314教室
活動連結|https://iccs.chss.nycu.edu.tw/zh/activity.php?USN=1365&project_id=11

側記作者|林有潼
所屬子計畫|21世紀環境危機與多物種正義:邁向多於人的解殖、藝術介入與社會行動
子計畫主持人|蔡晏霖、劉紀蕙、賴雯淑 教授

 

  講座的一開始,芭翁分享了她在2014年舉辦於不丹的高山農夫會議中,看到非洲農夫所保存的,各式各樣的當地原生種,受到深深的啟發和觸動。她想起小時候常見的,零食般唾手可得的作物,許多都逐漸不見蹤影,令她意識到在自己生活的土地實踐作物保種的重要性。
在深入的思考中,她沉潛了兩年,想起兒時常見的,參與在日常生活間,曾是泰雅族主食的小米。過去泰雅族人遷徙時,便會在耳管中攜帶小米,讓他們可以到新的土地播種,延續糧食的根基。如同講座後半林益仁教授所分享的泰雅族傳說裡,勇士們在耳管中帶著小米前往射日,去程播種,回程溫飽無憂。

  2016年,芭翁開始復耕小米,將小米帶回自己的土地。與她在高山農夫會議結緣的林益仁教授,也開始構思、推動「小米方舟」計畫,以諾亞方舟的故事為喻,著手進行原生植物的保種行動。
  芭翁分享,「小米方舟」計畫不只是為了保種,而更是以部落原鄉的知識出發,讓小米作為媒介,在環境以至於語言、儀式、文化走讀中,實踐食物主權的保衛與泰雅文化的保存。小米生長的各個階段,都在文化中富有深遠的意涵;種植小米,也會帶來別的瓜果、根莖類、豆類作物;田間工作,為年邁的小米媽媽們創造新機會,而當她們聊起蟲的名字、小米種植的此疏彼密,語言的傳承便自然地發生。

  講座後半,林益仁教授對主流社會帶來的顛倒制度提出詰問。原民耆老需要透過語言鑑定,讓漢人的語言學家考察發音,來證明語言能力的合格與否。如何在文化洪流的拉扯中,尊重少數人的文化,避免將他們淪為自身文化的客體,值得我們的社會重視並反思。
  林益仁教授分享他曾深刻思考的,保存原住民文化、知識的意義究竟為何。原住民的知識是存有的嗎?是有用的嗎?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嗎?尚未涉足時,他試著思考,而當他投入其中,真實地觸摸到了原住民的故事、土地、生活法則、處世之道,一切的答案便自然浮現。他分享,這其中被主流科學方法所忽略的奧妙,只有親身參與才能真正體會。
    原住民神話中,泰雅勇士們代代相傳地完成射日的艱鉅任務;布農人感念蟾蜍與紅嘴黑鵯,助他們脫困於洪水中的玉山,而神話中造成洪水堵塞的巨鰻或巨蛇,也許正是當代所說的土石流。只是原住民把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和情態,包裹在非科學語言的故事中,讓人與鳥獸、與現象、與自然互為主體,單純地連結起你我。
  一如「小米方舟」計畫的宗旨,是串聯,是讓保種、文化經驗、人的互助在連動中自然發生。創立平台,是他們為以上問題意識所付諸的實際行動。若要延續,需要大眾的共同參與。

 

近期新聞 Recent News


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114年度入學招生

2024-12-13

more

徵求: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學生研究小組計畫

2024-09-30

more

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徵求博士後研究員

2024-09-30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