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logo
Research

近期影音 Recent Video


20240412|中國左翼文學的區域模式與跨域互動——「東北作家群」的世界與視界

more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more

第八屆 Flying University of Transnational Humanities 回顧報導

2018-09-04

國立交通大學暨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文化研究國際中心(ICCS&IICS),於2018年7月9日至13日,假國立交通大學人社二館,舉辦「2018 (8th FUTH) Summer University "Toward Decolonizing Cold War Knowledge: Facing Contemporary Border Politics"」。
延續2016、2017教育部「優秀外國青年來臺短期蹲點計畫」(TEEP)—「亞際文化批判思想跨國網絡」年度冬令營,2018年度,我們更加深與Flying University of Transnational Humanities (FUTH)的合作,共同合作舉辦暑期班"Toward Decolonizing Cold War Knowledge: Facing Contemporary Border Politics",課程內容由文化研究國際中心「特色領域研究中心-衝突、正義、解殖:亞際社會批判研究計畫」核心研究者共同籌劃,並邀請東亞與東南亞研究學者共同教授。
 
今年暑期班工作坊由知名學者如Jie-Hyun LIM、Frank Hadler、John Hutnyk、Alfred Gerstl、Friedrich Edelmayer、Ute Wallenboeck、Agnes Schick-Chen、Rusaslina Idrus、Davorn Sisavath、Viren Murthy與TSUBOI Hideto坪井秀人擔任講員,分別針對冷戰、後冷戰、記憶、歷史研究、公民權利等議題發表演講。共有33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優秀外國青年,來自韓國、日本、土耳其、波蘭、羅馬尼亞、馬來西亞與印尼等國家,組成四個討論小組,針對這些共同議題,分享各自的研究計畫。其中並有7位博士後研究員。
 
活動全程以英文進行,除了提供各地國際學員分享個別研究問題意識,促進國際交流。立基於台灣的「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以台灣為樞紐,以東北亞、東南亞以及南亞的歷史關聯以及當代共同面對問題,作為研究的起點。本中心持續以「亞際社會批判研究」作為研究對象的主體,持續觀察亞洲社會之間的遷徙交會、歷史關聯、相互影響、衝突矛盾、互惠互利等等不同形式的關聯,以此建立一個具有前瞻性且永續經營的國際學術平台。

「Toward Decolonizing Cold War Knowledge: Facing Contemporary Border Politics」 8th Flying University of Transnational Humanities (FUTH) Summer School
 
時間:2018年7月9日至13日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人社二館326教室
 
2018年7月9日至13日,國立交通大學暨台聯大系統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以「朝向冷戰知識的去殖民:面對當代疆界政治」(Toward Decolonizing Cold War Knowledge: Facing Contemporary Border Politics)為主題,舉辦了第八屆Flying University of Transnational Humanities (FUTH) 暑期班活動。在八號颱風瑪莉亞的影響下,雖然若干行程稍微調整,但來自亞洲和全世界各地的學者和研究生進行了精彩的演講和討論,最終圓滿落幕。
過去以「疆界政治」為核心主題,持續舉辦過七次大會的FUTH,這次與國立交通大學暨台聯大系統文化研究國際中心「衝突、正義、解殖:亞際社會批判研究」(Conflict, Justice and Decolonization: Critical Studies in Inter-Asian Societies)的研究項目合作,組織了六個演講論壇和圓桌討論:
1. 如何處理全球冷戰與其後果?(How to address the Global Cold War and its aftermath?)
2. 向庶民學習(Learning from the Subaltern People)
3. 跨太平洋冷戰自由主義與帝國的殘餘(Transpacific Cold War Liberalism and the Remains of Empire)
4. 二次大戰於冷戰中的移民(Migration during WWII and the Cold War)
5. 去殖民計劃的問題化(Problematizing the Project of Decolonization)
6. 圓桌討論:島嶼無政府、南中國海緊張、記憶文化(Insular Anarchy and the Tens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Culture of Remembrance)
開幕的第一天(7月9日),丁乃非(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發表開幕演講。她以台灣性工作者運動為例,試圖解釋本屆FUTH的主題「朝向冷戰知識的去殖民:面對當代疆界政治」的核心問題意識。演講的核心論點在於台灣過去有關性/別和勞動的殖民主義在冷戰時期經歷內在化過程,而到了所謂「民主化」的後冷戰時期,長期被壓抑的矛盾終於爆發出來,同時民眾力量自下而上地形成自己的反抗軌跡。
接著,第一場論壇「如何處理全球冷戰與其後果?」由劉紀蕙(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擔任主持,有三位學者發表精彩的演講,包括林志弦(韓國西江大學教授)的〈全球記憶空間中聯想合流與連帶〉、Frank Hadler(德國萊比錫東歐歷史文化研究所教授)的〈全球冷戰中,東歐位置如何遭受去殖民主義的挑戰?〉,以及John Hutnyk(越南孫德勝大學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教授)的〈美越戰爭後的協同研究和本土知識〉。這些演講讓聽眾思考,全世界進入後冷戰、後歷史時期,其與現實問題的複雜性,包括殖民、帝國和冷戰所遺留的創傷、去殖民主義與歐洲的關係和知識生產方法論的革新等。第一天終末的圓桌討論由菲力普克勞茲(Filip Kraus,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專題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擔任主持,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東亞所組織了以「島嶼無政府、南中國海緊張、記憶文化」為主題的圓桌討論,使得聽眾能夠有機會接觸到南中國海問題的歐洲視角。
第二天(7月10日)的「向庶民學習」論壇,由 Zikri Rahman(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研究生)擔任主持,有三位學者發表演講,分別是Rusaslina Idrus(馬來亞大學性別研究高級講師)的〈反抗所屬-Orang Asli行動主義與公民權聯盟〉、P. Kerim Friedman(傅可恩,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的〈台灣記錄片中原住民時空意念的轉移〉,以及Salone Ishahavut(莎瓏•伊斯哈罕布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原鄉發展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的〈關於凱達格蘭大道原住民運動抗爭策略之若干思考〉。透過原住民議題的演講,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思考經過冷戰後的殖民性問題如何變得更複雜,尤其是作為庶民的原住民經常被當作反抗殖民的象徵性歷史主體,而同時在(後)冷戰歷史過程中,原住民權力的訴求容易被置於去殖民與國民/公民論述之間,而使得問題變得更為複雜。
接著,林建廷(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助理教授)主持了「跨太平洋冷戰自由主義與帝國的殘餘」論壇,由兩位學者進行演講,包括Davorn Sisavath(加州州立大學弗雷斯諾分校人類學與亞美研究助理教授)的〈對美軍事廢料的批判分析〉和林建廷的〈在「種族」與「冷戰」的跨太平洋解剖學中「國族」的形象〉。這些演講主題揭示了冷戰時期由美國為代表的新帝國主義/新殖民主義如何反映在作為第三世界的寮國和台灣的當代文化上。
第三天因為颱風而放假。在調整議程後,第四天(7月12日)進行了「去殖民計劃的問題化」論壇,由劉紀蕙(國立交通大學社文所教授)擔任主持,兩位學者進行演講,包括慕維仁(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歷史系副教授)的〈冷戰的去殖民政治:竹內好與帝國主義問題〉和劉紀蕙的〈去殖民計劃的去殖民〉。兩位學者的演講討論了與去殖民相關的重要思想理論問題,包括重新思考竹內好等思想家如何試圖突破冷戰的二元邏輯,以及第三世界和中國等主體在國際政治上所進行的去殖民計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教訓?讓我們思考去殖民和去冷戰互相結合下的思想課題的複雜性。
當天下午,主辦單位安排了樂生療養院的田野參訪活動,參加的學者和學生有機會親眼目睹殖民、冷戰和後冷戰的歷史如何以壓迫性的力量持續地存在在台灣社會中。
最後一天(7月13日)進行的最後一場論壇「二次大戰於冷戰中的移民」,由Frank Hadler(德國萊比錫東歐歷史文化研究所教授)擔任主持,有兩位學者進行演講,包括坪井秀人(京都日本研究國際中心教授)的〈倖存在異土:扣留在滿洲的日本工人之「戰後」〉和藍適齊的〈從異土到異土:海外台灣人的收容與遣返,1941-1946〉。此論壇告訴我們,在二戰結束後由勝利國主導的歷史過程的另一面,其中有些主體被掩蓋了,例如在滿洲的從戰敗國日本出身的工人或者在殖民地被動員到海外去的台灣人等,而這些人也是在冷戰過程中被遺忘的歷史主體。在後冷戰時期,如何面對這些歷史主體性慢慢成為討論的焦點。
第八屆FUTH的論壇主題涵蓋了全球冷戰、庶民主體、去殖民主義、去冷戰課題等二十世紀尚未得到解決的殖民與冷戰交相牽連的諸種問題。不過,如果我們從亞洲或東亞的角度來看,中國、朝鮮和越南的「內戰」恰恰是全球冷戰初中期的情況;這在在地和全球兩者的歷史認識之間形成張力,而讓我們進一步思考在不同區域所經歷的二十世紀歷史的特定性之間提高歷史整合性的方法,這似乎提示了FUTH之後進一步的發展方向。

文字:延光錫(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近期新聞 Recent News


側記|4/15放映場 - 2024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巡迴場次 Taiwan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ic Film Festival - NYCU tour

2024-04-25

more

【側記/Sidenote】Creating Emancipatory Futures: Filmmaking and Activism

2024-04-19

more

黃健富|移動/中國的移動(「中國當代」關鍵詞共筆工作坊)

2024-04-18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