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logo
Research

近期影音 Recent Video


20240412|中國左翼文學的區域模式與跨域互動——「東北作家群」的世界與視界

more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more

移工現況、難題與出路 圓桌論壇側記

2019-06-25

移工現況、難題與出路 圓桌論壇側記

時間:2018年12月22日(星期六)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人社二館204會議室

側記人:陳炯志 (國立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這次的座談會是一系列活動的開端,藉由這次的問題彙整,共同討論與激盪,可以從彼此的經驗和研究領域相互學習。這一天的座談活動分為兩部分,上午是韓國紀錄片《Still, we are migrant workers》的放映與映後座談,下午則是由交大社文所的劉紀蕙教授主持,邀請許多在移工議題耕耘多年的團體,包括宜蘭縣漁業移工職業工會(YMFU)的李麗華、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的張正、桃園群眾服務協會(SPA)的汪英達、桃園市家庭看護工職業工會(DCU)的黃姿華,一零玖伍文史工作室的陳翰堂,和泰國Mahidol大學Sudarat Musikawong教授,韓國紀錄片導演Jongman Choi,和交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陳炯志一起參與座談。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的吳靜如後來很可惜因為有事無法參加。


這次的座談會,除了指出從不同角度所看到台灣既有外籍移工政策,以及仲介制度的問題,透過與會人員的分享討論,對於未來凝聚與合作的方式,有了更多元的想像。除了透過跨國的參照,比較韓國與泰國和馬來西亞的問題,提供彼此進一步的思考。也有許多如何讓聲音擴散到社會更多層面的方式,包括燦爛時光的獨立書店、移民工文學獎,也包括藉由台灣人在海外工作者的廉潔與提供問題解決,成為換為思考的媒介。最後,這一系列活動,會在2019年的2-5月在全台25個地點,舉辦移工影展,並在2019年底,舉辦移工與法律的研討會,一方面將影響擴散到社會更個角落,另一方面也更聚焦於法律與政策,提供未來政策討論堅實基礎。

座談摘要:

主持人劉紀蕙教授指出,這次的座談會是一系列活動的另一個開端,希望藉由將不同的NGO組織帶入學校,透過反覆討論找到出路。幾個待解的問題:1.目前移工所面臨的最大難題是甚麼?2.既有法律能否被挑戰?3.台灣既有的支援體系能否相互合作?接著由各位參與座談的將者一一回應這次的主題。


李麗華指出許多外籍漁工所面臨的盥洗環境惡劣的問題。如何改善船上與岸上的衛浴空間,並由雇主支付相關費用,而非再次轉嫁到漁工身上?另外在休漁期間,許多漁工仍要到岸上雇主家幫忙或從事其他工作,例如到罐頭工廠、或到雇主家刷油漆,甚至幫忙抬神轎等。另外,由於船隻安全性不足,導致落海死亡事件頻傳。並且漁工經常面臨受傷生病後的照顧問題。如何讓他們清楚自身權益,並確實獲得保障?需要有機會對於外籍漁工提供勞教賦權。


張正認為,最大難題是台灣人不關心這事。圈內人討論的聲音出不去,如何突破,如何讓更多人知道?他目前正在做的方式是透過移民工文學獎,讓本地人知道這些3D產業中,有很厲害的人。並且可以進行跨國串聯,台、韓日、港、澳、新都有外籍移工,讓國際性的問題,可以相互比較。另外,外銷轉內銷,例如李麗華的例子,因為在國外有名,而使得台灣人產生興趣。最後是透過獨立書店,引導出台灣本地人的善意。「帶一本看不懂的書回台灣」的活動仍在進行,也持續擴大,今年跟101也有合作,在101擺設書車。不過這些都不是那麼快可以成功的事情。也希望透過交大的努力,讓更多人鬆動自己對於外籍移工的想法。


汪英達指出了許多目前台灣移工制度上的問題。包括母國仲介費問題,以及衍生出的貸款與高利貸,並且透過移工所簽本票,經由法院強制執行。另外是證件文件被仲介或雇主扣留,但目前卻是藉由移工所簽署的保管委託書卸責。再來是家務移工沒有基本保障,缺乏隱私,以及可能被指控偷竊,和必須面對肢體暴力與性侵的問題。許多合約的附加條款經常抵銷前面對移工有利的條款。而懷孕移工,經常要面臨歧視,以及選擇要生產還是要墮胎的問題。那麼可以怎麼辦呢?作為雇主,可以將心比心,屏除歧見,不配合仲介扣款,讓移工休假,不侵犯他們的通訊自由。另外,桃園群眾服務協會也正在進行,透過國外品牌商監督供應鏈廠商,保障移工權益。而移工工會雖然目前所能產生的效應仍有限,但期待工會未來的可能性。另外是以直聘取代仲介,這點仍需勞力輸出母國的配合。降低非營利組織成立仲介的門檻。最後是透過進步雇主團體施壓。


黃姿華則分享了工會如何抵抗仲介和雇主剝削,以及所遇到的困難。首先,因為很少休假,因此幹部訓練是很困難的。幹部訓練的用意在於,透過工人自己接案,討論,共同成長。她也分享了一位移工罹患腫瘤能否請假去開刀的例子開啟討論。因為這位移工不願以轉換雇主被安置的方式去獲得開刀的機會。最後拖到了檢查後兩個月才開刀。但卻在開刀住院期間,仲介到病床前要她簽自願離職。經由勞工局與TIWA的介入才爭取到應有的權益。 另外,家務移工沒有休假,如何參與倡議活動?工會想到讓他們在衣服上寫下訴求,寄到工會,最後縫製成百衲被帶到抗議現場,他們訴求每周一日24小時休假。他們希望政府補助讓雇主聘僱替代勞動力。今年開辦外籍看護雇喘息服務,但卻只限重症雇主可使用。另外是Sunday House,她們需要有地方可以過夜,真正做自己,而不是睡在受照顧者旁邊在待命。最後是,仲介握有文件,阻撓新雇主直接聘僱,並要求支付買工費。這些都需要有正確資訊,彌平存在於台灣社會關於聘僱外籍移工的知識落差。


陳翰堂指出一零玖伍文史工作室是基於三年出國一日的不合理規定,因此命名為1095,。台中的的一廣場因為新南向政策更名為東協廣場,第一廣場前原本移工休憩的綠川加蓋區塊掀蓋,造成移工空間的壓縮,在空間改建完成後加了許多禁令,例如:禁止坐在地上,不要丟垃圾。這個空間的友善,只有對於擅長才藝表演的移工,以及具有消費力的人。目前面臨的難題:看護工的專業訓練不足,導致與雇主的摩擦,以及造成自己的受傷。想學習中文與照護技巧。另外是移工需要借空間舉辦活動,經常遭拒。缺乏法律訴訟與諮詢的管道。最後是移工與受照顧者心理諮商與諮詢的需求。


Sudarat介紹自己先後在美國、南韓還有台灣進行泰國移工的相關研究。對於台灣這個會造成移工背負債務的不合法制度,建議台灣的研究人員可以從仲介制度以及跨國比較著手,尤其是泰國與南韓。泰國有四百萬的移工,這些人不可能回去,他們有些連護照也沒有,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讓他們合法化。而韓國的國對國政策,至少表明了國家願意擔負起責任。從國家補助的移民中心可以看到,政府不是把這些問題丟給NGO去想辦法而已。那麼,如果在未來五年,台灣要發展成國對國制度,應該要怎麼做?


陳炯志分享了關於韓國的雙層勞力機制,上層是透過聘僱許可制EPS進入韓國,下層則是這三十幾年來透過各種方式逾期居留在韓國的無證移工,這兩者的數量相當。EPS的藍領移工主要是透過國對國的機制引進,但三十幾萬的無證移工透過韓國在的仲介或是社群媒體找工作,顯示這樣的需求相當龐大。這是在思考韓國國對國制度時必須併入考慮的。
在回應Sudarat這個問題時,多數的回答傾向於認為不太可能,也都指出了強化直聘功能,單一窗口化,以及目前的收費機制,必須從像移工收費轉為向雇主收費,或是使用者付費,為誰服務就像誰收費的概念。另外是重塑雇主除了是雇主,仍是一個照顧者的角色!以及讓仲介退回一次性的介紹,而非如同現在綁定的關係,來台之後有其他支持系統協助。

綜合討論與回覆:

李麗華:原本雇主負擔的就業安定費,會從移工的薪資偷偷扣掉,所以其實是勞工自己付的就業安定費基金,主要花在推動國人的就業,或者外籍勞工的管理,像這個各地方的勞工單位的查察人員的薪水都從這裡來。我覺得應該用這筆就業安定費來為這些勞工做些什麼。另外是就業保險法。現在外籍勞工都不適用就業保險法。我們工會是依據工會法成立的工會組織,但是我們的成員,並沒有跟本勞一樣的法律適用和保障,一旦他們適用就業保險法,面對失業或者勞資爭議,被非法的解僱,他們就有些保障,他們可以有失業的給付,甚至他們可以去做職業訓練。這樣,誰還敢隨便解約,把他們遣返?我覺得這幾項是將來可以多做倡議的部分。


邱羽凡:因為我本身是學法律的,所以從頭到尾都感到非常驚訝,因為有太多的現況,法律其實有規定,可是我感覺上我現在身處在一個沒有法律的世界裡面。我們剛剛談到不管說居留權、轉換雇主的一個權利、仲介費,或者各式各樣的一個東西,就是說,應該說他並沒有那麼的無法可管,可是因為我們今天面臨的是所謂的外籍勞工,他處在一個沒有能力去知道權利跟行使權利的一個狀態,導致有權力的人去濫用這樣一個制度,造成一個現在的一個情形。所以我會覺得說這是我們法律人一個非常失職的地方,我們應該多加宣傳,其實是有跡可循的。第二點,法律人原則上不相信所謂的個人的良心,只談規定是什麼。剛剛談到直聘有沒有法律上的出路。我國政府有公告所謂的雇主跟仲介之間的定型化契約,可是這沒有什麼太大的效力,因為契約必須要適用到法律的部分。仲介原則上不可能會消失,縱使私人仲介消失變成直聘,還是會有剛剛姿華所講的一個中間人的存在,你只要有中間人存在,永遠都是會有利益的存在,問題就永遠不會消失。我覺得這應該直接在法律的層次裡面規定說,契約不得約定的事項,你約定了這個就是無效,不用再討論了。例如約定如果轉直聘我要付給雇主違約金,但依據法律規定這樣的違約金是無效的,那麼不懂法律的雇主或移工,就算簽了也沒有任何法律效果。最後一點,我覺得整體制度有一個很大的疑義,因為勞動法一個最基本最基礎的保障就是,我有不工作的自由,我有選擇我雇主的自由,可是這些事情在外籍移工身上幾乎是被限制的,或完全沒有。這是一個不平等、制度上一個扭曲的結果。所以我蠻希望我們台灣有一個法律化的討論,就是說哪些根本是法律不允許的,我們不希望讓這種悲慘的情形再次的被複製下去。具體建議建議,就是要提升到法律層次,而不只是契約要求,或道德良心的層次。


仲介業者:鼓勵合法的仲介,利用市場的力量去汰選出好的仲介。轉換雇主的系統應該要再優化,讓懂外語的人也就是移工也可以使用那個系統。讓資訊更流通。


劉吉雄:很多年輕人在澳洲工作,他們自己有沒有組織,如果有的話,台灣這邊是不是有一個對口的組織,可以跟在外工作的年輕人組織產生對話,而這樣的組織甚至會幫助台灣的人來理解身邊移工的處境。


岑建興:馬來西亞政府在這當中獲利不少。而且還有很多類似的仲介公司,都是私營公司,有的專門發放移工的證件,有的是專門處理外籍移工身體健康檢查,這些公司裡面的高層,都跟政黨關係。現在馬來西亞人力資源部部長想去除掉中間人,想問問台灣的經驗,仲介業者跟臺灣的政治或政黨有怎樣的互動?

 
劉紀蕙: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因為新南向政策,不少學校向東南亞徵收學生,實際上是低工資的實習生。第二個問題是資訊不暢通,包括移工之間,對於法律保護,醫療保險,薪資,或者救援電話,怎麼樣才有可能促成更多的橫向的連結?我覺得這個是我們之後要再多做的。


陳炯志:如同剛剛張正提出來的,如何讓同溫層以外的人接觸到。我們接下來明年二月到五月之間,在全台二十五個地方辦影展,我們希望可以連結各個在地的單位。因為這個影展,所以我們同時也跟不同的單位,希望形成一個臉書平台,平台形成之後,移工要轉換雇主,找新工作,以及其他訊息,都可以在上面流通。


李麗華:台灣仲介是否有政府部門的人介入在其中,有一個很明顯的辜寬敏。他是一個船王,他在馬紹爾有很大的資產。另外是豐群和豐國水產公司的漁船。臺灣的遠洋漁船是一個全球很大的團隊1400多艘。另外還有一個組織叫做中華民國對外漁協,裡面蛇鼠一窩,有政府部門漁業署的代表,也有水產公司的代表,也有銀行的代表,裡面有非常多的政治人物,政府的資金也在裡面。如果你要擔任仲介可以去國外引進外國漁工的話,必須要是漁會的身分,或者是遠洋漁業,漁業團體的身分,才可以成立仲介公司,所以這些漁業團體自己人審查自己人的文件,這些文件都完全不會出現問題,這些完全都不會被退件。這個情況在遠洋漁船漁業非常普遍。而漁業署一年前通過的遠洋漁業三法,到現在目前為止,完全不知道在哪裡實行,因為在漁船上能夠執法只有靠岸的時候,如果真的發生事情在公海上又處理不來,因為那個不是國土的延伸。另外可以想想,他們來也是為我們國家貢獻,而且像勞保,他們沒有辦法領到退休金,而健保,他們也是每月固定繳納,像我剛剛提到的unto的案件,他繳了八年的健保費,可是等到他需要用到健保資源的時候,就被送回去了。


張正:其實我是主張不應該引進外籍移工的,因為我覺得根本不需要外籍移工在臺灣,臺灣有2300萬人,不過這個話請不要曲解成我討厭外籍移工,現況是實際上我們有70萬的外籍移工在臺灣,而且已經變成台灣很重要的一部份。而我當然還是相信一個事情,就是召喚正義。我相信每個人心裏面有善有惡,怎麼讓那個好的念頭在臺灣被鼓勵。在召喚正義這個上面,我覺得尤其容易召喚到年輕人,因為年輕人還沒有經濟壓力,特別願意實踐正義這樣的事情,這幾年像1095、台北one-forty、或是國防醫學院的lamaku,這些年輕人團體,或是學校裡的老師學生會出來,也許夠多之後就可以做一個大幅度的翻轉。


汪英達:在澳洲打工留學的臺灣人很多,有些青年勞動權委員聯盟,臺灣第一個把被剝削事情揪出來公開化的一個團體。他們在澳洲申訴,我們在台灣同步開記者會,許多在澳洲的台灣背包客,說這兩個申訴者是草莓族,會害他們失業。但沒有多久,在澳洲被剝削的打工案例紛紛如雨後春筍般出來,這時候就沒有人敢罵。臺灣恐怕是全世界唯一在地仲介還在繼續收仲介費的,其他國家都是在國外收完了,到了工作國頂多就是繳貸款了,臺灣是在這邊的時候還在收。雖然有不少仲介是還不錯的,可是在這個體制之下,他們都被迫扮演剝削移工的角色,儘管有同情心,照顧移工,但這個金額非常非常不合理。關於政黨介入,我跟麗華在宜蘭縣出席協調會的時候,他們副議長就坐在主席台上,副議長他就是漁會的,也是仲介的,他還是雇主。另外關於語言隔閡,其實勞動部不是完全沒有做,在每個移工進來的時候,他有給一些手冊,也有一些簡單的單張,可是不是那麼的實用。我們現在自己編輯了一份,先從菲律賓為主,我們從英文寫,翻成塔加洛,然後翻成中文,會在臺灣跟菲律賓發放,可以用這樣的方式獲得比較清楚的資訊。


劉紀蕙:移工可以被enpower,而我們可以從些人身上學習也被enrich。這成為一個根本的態度,也就是她變成是我們社群或者是我們家庭中的一份子彼此學習,他們也可以在他們的社群中間建立一個support system,然後需要像我們這邊在台上的這幾位,各個角落的主動參與的一些團體,用各種不同方式擴散。最後非常感激在前線的鬥士,他們每天會承受的挫折一定是強大到我們無法想像的,那我們一起再謝謝每一位參與者。

  

  

近期新聞 Recent News


側記|4/15放映場 - 2024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巡迴場次 Taiwan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ic Film Festival - NYCU tour

2024-04-25

more

【側記/Sidenote】Creating Emancipatory Futures: Filmmaking and Activism

2024-04-19

more

黃健富|移動/中國的移動(「中國當代」關鍵詞共筆工作坊)

2024-04-18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