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logo
Research

近期影音 Recent Video


20240412|中國左翼文學的區域模式與跨域互動——「東北作家群」的世界與視界

more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more

新工人—階級分析的回歸演講側記

2019-07-12

新工人—階級分析的回歸演講側記

陳炯志(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潘毅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人類學博士,現為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勞工、移民、性別、社會主義歷史等研究。著有Migrant Labor in China: Post-Socialist Transformation、《中國女工:新興打工階級的呼喚》(任焰譯)、《中國新生代農民工》(牛穎譯)等多本中英文著作。


在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後,中國似乎是強大的,但從底層、從工人的角度,這個國家早就是一個資本主義的國家。在工人與資本的關係背後,是國家在為資本開路。階級分析提供了如何重新正視中國社會的理論框架。

事實上,中國的歷史發展並未那麼特殊,存在中國與英國工人階級的共性其實是多於差異。中國在冷戰後放棄自身的社會主義,擁抱資本主義大家庭。這過程中,以一個潘毅不斷提到的概念,半無產階級化。指的是兩億八千萬的農民工,這種工人與農民的結合並沒有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轉換過去。反而因為父母都必須離開農村而產生了許多留守兒童,或是在較有資源的家庭中的流動兒童的問題。資本透過國家的法律條文,不需要供給農民工作為一個完整的工人。從馬克思資本論的分析,在資本主義的發展中,有兩個關鍵構成要素:資本與工人。而中國大陸是從社會主義走出來的,需要重新建立社會關係,才能使資本與工人在改革開放下被製造出來。包括農村集體解散,人進入私有體制。

這些半無產階級狀態的工人,是否有能力從自在走向自為?而階級分析如何提供工人力量的基礎?在許多理論中,工人都被視為是脆弱易受傷,缺乏團結的基礎。危機不一定是讓人脆弱,正是危機,讓人重新走再一起。在工人之間,甚麼樣的危機讓人重新組織在一起?會合作的原因非因為工人階級較高尚,而是因為當資源被減少時,越需要合作。因此從階級分析出發,重新尋找力量的可能性。同時,階級分析也有助於避免以種族過分簡化了分析,你要批判的對象不是中國人,而是那些握有資本的資本家。

另外,在許多運動中看到新技術造成新的連結的可能性。例如在佳士事件之後,即使許多人被抓,也無法全全消除網絡的連結。但技術不是決定階級意識出現的原因,關鍵是所處社會的階級矛盾,改變社會的動力與社會基礎夠不夠。不過新媒體仍是重要的,並且也可以看到在中共當局高壓的打壓之下,新媒體並未消失。許多時候(極權打壓)的恐懼是知識分子自己想像的,因為他沒出去過抗爭現場的想像。那樣的逮捕、打壓的想像並非那麼頻繁地出現。

在分析佳士事件的動力時,潘毅認為,是工人意識到要解決經濟訴求,政治化是不可避免的。學生的角色是後來加入的。工人是毛派,因為毛的語言比馬的語言容易理解,他們與學生之間是相互影響,所以並沒有所謂學生進去帶領的問題。有些學生來自農村,他們並非從學術出發,而是從現實出發去搜尋真理。那麼為何今天中國會冒出這樣一批學生?他們更多的是自我定位在五四知識分子,所以他們進到工業區去。而出現這一批學生的社會基礎是這40年改革開放所留下來的問題。雖然他們被抓,但從社會變革的角度不見得是壞事,他們在自我磨練。在台灣,對於中共的否定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在大陸不是,他們思想的活躍度是在尋找民主,企圖解決經過三十年官僚化的問題。而這些學生跟港台不太一樣的地方在於,他們會從歷史經驗學習,但我們很快就否定掉,認為這會走不通。

  

  
 

近期新聞 Recent News


側記|4/15放映場 - 2024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巡迴場次 Taiwan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ic Film Festival - NYCU tour

2024-04-25

more

【側記/Sidenote】Creating Emancipatory Futures: Filmmaking and Activism

2024-04-19

more

黃健富|移動/中國的移動(「中國當代」關鍵詞共筆工作坊)

2024-04-18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