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崛起與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 - 複雜性、挑戰性和不確定性 演講側記
2019-10-22
交大社文所碩士生 陳韋勳
丹麥籍中國國際關係學者李形 10 月 1 號在交通大學以「中國的崛起與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 - 複雜性,挑戰性和不確定性」為題發表專題演講,以批判政治經濟學角度分析「中國崛起」對現存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之影響。 李形從「世界秩序」主導者的歷史流變開始背景介紹,第二部分以國際政治經濟學角度分析美國的霸權形成, 第三部分考察中國崛起與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秩序之間既融合又有沖突的矛盾關係。最後通過一系列包含現實主義、新自由主義霸權、建構主義、世界體系等主流的國際關係及政治經濟理論反思作結,主張中國崛起所代表的是「相互依存主導權(interdependent hegemony)」的時代。
李形現為丹麥奧爾堡大學(Aalborg University, Denmark)政治與社會學教授,並擔任該校發展與國際關係研究中心(DIR)主任。他目前是期刊 Journal of China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主編。其研究以全球化、國際政治經濟關係、霸權政治、依賴理論等理論視野切入當代中國崛起的複雜現象。李形在丹麥奧爾堡大學取得發展與國際關係博士及語言與比較文化研究碩士學位,他的學術背景使其得以更宏觀的國際關係、比較文化視野檢視中國作為金磚五國(BRICS)成員、一帶一路計畫主導者等不同政治經濟發展情勢下之意義。
世界秩序(World order)是李形本次專題演講最重要的認識論核心,他援引 Susan Strange States and Markets 一書對世界秩序的定義:根據特定脈絡形塑的人為社會、政治及經濟關係佈置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rrangements…they are the result of human decisions taken in the context of man made institutions and sets of self set rules and customs” (Strange, 1988:18 ) 。在世界秩序的認識論框架中,主導權(hegemony,講者自譯)的競爭成為國際關係最重要的目標之一。世界秩序的具體構成(國家、市場、社會)如何進行全球性的互動、世界秩序影響國際關係運作的通則、是否有關鍵因素導致世界秩序的流轉,這些問題既組成李形用於解讀中國崛起的全球影響的分析工具,也通過這個解讀回應這些問題,並強化該認識論框架。
以 19 世紀大英帝國殖民主義為核心的世界秩序為基礎,李形主張二戰後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以:一、資本主義經濟體、二、全球政治同盟、三、國際貿易組織、四、全球化的美國價值、意識形態體系作為四大結構性支柱,主宰全球生產、流通、金融、安全、知識、意識形態,成為 Francis Fukuyama 所說「歷史的終結——西方自由民主意識形態全球化」的重要基礎。然而,從後 911 時期開始,美國霸權政治開始轉向單邊主義,尤其川普任職總統的保守傾向,使美國主導之世界秩序開始產生流變,其全球治理的視野、功能性、正當性、權威性開始出現危機。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開始進入失序(world disorder)的狀態,從而新的政治經濟勢力崛起,例如中國,對既有世界秩序產生巨大衝擊。
中國的政治經濟勢力崛起,在美國主導的世界體系框架之下,李形從中國總體經濟成長、原物料消費、製造、市場、外匯存底、基礎建設等層面探討中國的產業轉型,以及通過國際組織拓展其影響力新的區域經濟中心。中國製造的科技系統、國際組織,前者如華為 5G 網路,後者如金磚銀行、亞洲投資銀行等,都正在形塑新的世界秩序,成為一種「北京共識 V.S. 華盛頓共識」的典範對立。
李形將當下中國對世界秩序的衝擊總結為「相互依存主導權(interdependent hegemony,講者自譯)」,事實上,呼應了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所發表的「美中共生關係」官方論述。換言之,中國不會取代美國成為新的世界霸權,而會產生一個霸權相互依存的另類世界秩序。然而,於此同時,講者也提醒我們中國在世界體系中從半邊陲國家往核心移動的過程中,也在將其他發展中國家邊陲化,例如金磚五國協定的巴西在與中國密切貿易往來的十年間,因為中國不對等的製造業產能,使巴西實際上被去工業化。因此中國在世界體系理論中處於一種具有雙重性的位置,這正呼應了本次專題演講的標題——世界秩序重整(world re-order)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複雜性、挑戰性、以及偶然性。
近期新聞 Recen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