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logo
Research

近期影音 Recent Video


20240412|中國左翼文學的區域模式與跨域互動——「東北作家群」的世界與視界

more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more

還有一些樹--側記

2019-12-17

還有一些樹 (The Tree Remembers)
延光錫

10月14日下午,國立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與其他合作單位邀請廖克發導演,在人社二館的電影館分享他近作紀錄片《還有一些樹(The Tree Remembers),接著換空間與觀眾進行進一步的討論。2019年剛好是所謂馬來西亞「種族衝突」發生的第五十週年。這同時意味著,種族衝突被稱為禁忌也有五十年。時至此時,這部紀錄片點出被稱為禁忌的所謂「種族衝突」背後的關鍵歷史矛盾,所謂「殖民主義」。不過,對我或東亞區域的人來說,這也成為一個契機,認真思考殖民主義現代性的區域間參照意義。
一般來說,東亞主要包括中國兩岸、蒙古、朝鮮半島與日本等地區。若從邏輯演繹思考,那麼我們可能會認為,東南亞是東亞的一部分,不過實際上東南亞的內涵完全區別於東亞。然而越南和菲律賓基本上被分類為東南亞國家。所以,事實上東亞與東北亞基本上是相互一致的地理概念。如此概念或範疇的模糊地帶,似乎讓我們重新思考東亞視角的盲點。
《還有一些樹》主要討論的是屬於東南亞的馬來西亞社會之歷史社會矛盾。這部紀錄片把兩個看來不相干的題材並置一起,讓觀眾思考一個社會的根本矛盾與歷史的關係,即1969年5月13日事件和處於長期被排斥和歧視狀態的馬來原住民存在。
此時我們似乎可以援用非洲思想家馬穆德.曼達尼(Mahmood Mamdani)對英國殖民主義的分析。其實,「種族衝突」這一矛盾之所以成為一個禁忌,主要是因為英國殖民主義透過「界而治之」(界定與治理define and rule)所賦予的「種族」認同,尚未經由「民族」解放得以重組為社會認同。《還有一些樹》所討論的「原住民」就是貫穿殖民時期和後殖民時期,一向體現如此殖民主義矛盾的存在。如同紀錄片中砍伐森林的場景所顯示,以殖民主義方式,把「原住民」排除在社會之外的主體,恰恰是構成後殖民政治體制的不同種族。而且,這些不同種族藉由自我殖民化的認同,並繼承殖民時期的政治經濟利害關係,時有互相競爭與衝突,終究延緩整體政治經濟的去殖民。再者,如此政治矛盾根本層次符合新殖民主義國際秩序的持續和再生產,同時不被化約於種族矛盾的整體社會的民眾所遭遇的矛盾,被種族矛盾所轉置。
如同曼達尼所說,英國帝國主義對非洲的「界而治之」,基本上是先前經歷直接支配和同化政策的失敗和侷限後,設想的間接支配治之核心邏輯,即積極創造「差異」而加以「界定」,終究得以「治理」。對於如此差異的界定,其實作為歐洲現代性的前提之原子化個體原理,經由生物學知識的媒介而適用於他者的結果。不過此時分享生物學特徵的個體集合之差異性,成為歧視的根據。結果「原住民」不被視為「文明化」的對象,反而被視為以「保護」名義之下被孤立和排擠的對象。他們的歷史被「停止」,他們形成和參與「社會」的權利也被剝奪。那麼,我們也可以說,馬來西亞的「種族衝突」是繼承排除「原住民」的殖民主義,並在國民國家化過程中積累的社會矛盾之戲劇性表現。
如同東北亞經驗,東南亞也分享著殖民、冷戰以及新殖民等第三世界共同經歷的歷史,不過我們也可以發現在區域間相互參照下,東北亞和東南亞之間的歷史特定性之差異。
首先,東北亞1)區域內部包含作為帝國主義勢力的日本,2)香港、台灣和澳門以「割讓」的形式成為歐洲和日本的殖民地。相對來說,日本在東南亞區域主要具有佔領軍性質,大部分都受到歐洲的長期殖民支配。
從去殖民主義觀點來看,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冷戰和分斷的效果,是反映歷史多元性的「區域」被重組為國民國家群體。從馬來西亞歷史來看,此過程雖然一定程度保持「區域」性質,不過殖民主義時期的「界而治之」之遺產,制約著區域的去殖民。相對來說,東北亞的國民國家化過程,主要以破壞區域的「分斷」而顯現。而且,比起「分斷」以前,以「分斷」為媒介的東北亞國民國家化時期,以更強烈的內部認同為基礎強化了孤立和封閉的主體性。我認為,在東北亞和東南亞的區域間相互參照下,可以發現如此孤立和封閉的主體性反映在構成東北亞的個別社會對自我語言、民族和文化的想像。

  
 

近期新聞 Recent News


側記|4/15放映場 - 2024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巡迴場次 Taiwan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ic Film Festival - NYCU tour

2024-04-25

more

【側記/Sidenote】Creating Emancipatory Futures: Filmmaking and Activism

2024-04-19

more

黃健富|移動/中國的移動(「中國當代」關鍵詞共筆工作坊)

2024-04-18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