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的另一邊」演講側記
2021-06-15
「牆的另一邊」演講側記
(記錄者:社文所博士生鄭琪)
本次演講的主題為「牆的另一邊」,是藝術行動與社會實踐系列演講的第二場。值得注意的是,此處所討論的并非是實體空間意義上的牆壁,而是沒有行跡的虛擬之牆。
講者羅琇如是文化研究國際中心的博士後研究員,她首先以2020年2月期間的個人經驗開場,講述了自身在新冠疫情爆發初期的微信群組使用經驗。鑒於中國大陸的全面媒體管控,部分網民在當時自主搜尋外國媒體關於新冠病毒的新聞報導,並在微信群組中以截圖的方式進行傳播。隨著禁止發佈有關病毒言論的風聲出現,群組的内容開始轉向日常生活的圖片分享。一方面渴求更多的資訊和綫索,同時又困囿于誠惶誠恐的自我審查,這是網路監控之下中國社群媒體使用者表達實踐的一個截面。
演講的主軸是源自於古代中國戰國時代道家代表人物莊子所提及的「江湖」概念。莊子的「江湖」原本傳達的是一種烏托邦式的自由想象,講者則在對中國的研究中討論了民間所采取的日常的江湖伎倆。這些伎倆既包括網路空間中與審查體系鬥智鬥勇的貓鼠游戲,也囊括了綫下實體場景中的創造性藝術實踐。
在798,草場地,宋莊等位於北京及其周邊的藝術街區,藝術家們通過藝術創作的形式來實現社會介入。自我界定為體制外的群體,在藝術家城市和鄉村之間移動的藝術家參與到鄉村復興當中。講者描述了2013年秋季的「白廟藝術計劃」:在同質化的農村城市化浪潮中,由藝術家們提出不同的計劃,用藝術行動打造鄉村改革的樣板區。
根據Manuel Castells關於數位技術與社會運動的研究,被社群媒體技術所賦權的民衆得以自我聯結與組織,發起自主性的抵抗行動。將先進的技術投入到網路社會監視中,中國的經驗演示了另一個版本的抵抗故事。在標志性的防火長城(Great Firewall)以外,中國的網路審查系統有著多重運作模式。無論是觸發敏感詞庫的直接刪除,還是投放審查員引導輿論,都在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網民的表達方式。從「河蟹」(和諧)的諧音指代,到艾未未的草泥馬藝術創作,都可被視作是網民對權力凝視(gaze)的重新定向。在此過程中,牆内網民習得獨特的江湖伎倆:在審查紅綫之間游走,以機智的方式實現資訊攫取,閲讀以及傳遞。
近期新聞 Recen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