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logo
Research

近期影音 Recent Video


20240412|中國左翼文學的區域模式與跨域互動——「東北作家群」的世界與視界

more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more

音聲攸關——郭詩詠「上海新感覺派小說中的聲音景觀」演講側記

2019-03-26

音聲攸關——郭詩詠「上海新感覺派小說中的聲音景觀」演講側記

講題:上海新感覺派小說中的聲音景觀
講者:郭詩詠(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時間:2019年3月12日(週二)15: 30-18: 20
地點:清華大學人社院C402室
主持:羅仕龍(清華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主辦: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國立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中心、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亞太/文化研究室、國立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
紀錄:宋玉雯(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講者一開始即清楚述明本次演講所欲把握的大要:(1)以劉吶鷗、穆時英、施蟄存的小說為例,分析上海新感覺派小說中的聲音景觀;(2)初步歸納和分析新感覺派小說中的聲音景觀,考察作家如何設計各種聲景在小說文本中建構摩登上海;(3)從機械複製聲音媒介切入,從另一角度討論1930年代上海新感覺派小說寫作與現代資本主義的關係,藉此了解當時中國的世界主義和現代性的生成。而上述的內容旨要,則是要透過考察以下三點來加以解析:(1)作家如何感知及理解資本主義與消費文化;(2)小說聲音景觀如何為讀者帶來屬於現代的都市新感覺;(3)機械複製聲音媒介如何啟發作家的故事構思和敘述手法。

講者首先闡述「soundscape」(常譯:聲音景觀,聲景,音景)的研究意涵,借重日本學者吉見俊哉的著作《聲的資本主義:電話、RADIO、留聲機的社會史》(李尚霖譯;台北:群學,2013年6月),指出「聲景」是一有關聲音的文化及環境研究的概念:「聲景是用聲音界定空間屬性,一段在特定空間錄製的環境聲音,能產生對該空間的認知,因此也是種社會文化文本,可反映時代狀況。」繼而具體進入上海新感覺派作家作品,從「聲景」的視角,重新解讀穆時英、劉吶鷗、施蟄存的小說:新感覺派小說的「聲音」,形象地表現了城市的速度,流行曲與慾望的想像。

以穆時英的小說為例,其創作經常揉合外國流行曲和間諜小說文類,文本中歌曲的敘事功能,幾乎等同於現代電影裡的歌曲敘事,對當時歐美和東亞地區流行音樂的徵引和轉化,則不但使小說呈現出高度風格化的氛圍,也突顯了小說主題並建構了人物的慾望和想像。要者如〈某夫人〉,小說中採用的〈銀座行進曲〉,是1928年日本的流行曲,1920年代日本有「行進曲」的潮流,透過置入當時東亞流行音樂文化語境,開啟讀者的異國和情色想像,文本中聲畫分離的場景,彰顯出視覺缺席的慾望客體,這則「異國風情的粉紅故事」,輾轉傳達出多元複雜的文化身分想像:面向國際、全球流通的世界主義文化身分。而電話作為一種新科技的發明和普及,也使得新感覺派的小說得以產生新的情節構思和敘述設置,比方:錯位式的「對話」(穆時英:〈五月〉),時空處理與敘述實驗(施蟄存:〈薄暮的舞女〉、〈在巴黎大戲院〉)等等,這樣的情節設計不可能在明清小說中出現。

有別於偏重視覺的地景研究,此次講座從聲景(soundscape)和聲音技術出發,探討上海新感覺派作家的創作,分析作家如何將嶄新的現代聽覺經驗納入其小說敘事,建構出複雜的跨文化互文性及慾望想像,藉以探看當時新感覺派小說中的文化政治,以及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上海的世界主義及現代性。透過此次講座,豐富了我們關於記憶政治的想像與探索,亦促進了諸如聽覺現代性和文化身份認同等課題的交流討論。

 
 

近期新聞 Recent News


側記|4/15放映場 - 2024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巡迴場次 Taiwan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ic Film Festival - NYCU tour

2024-04-25

more

【側記/Sidenote】Creating Emancipatory Futures: Filmmaking and Activism

2024-04-19

more

黃健富|移動/中國的移動(「中國當代」關鍵詞共筆工作坊)

2024-04-18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