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logo
Research

近期影音 Recent Video


20240412|中國左翼文學的區域模式與跨域互動——「東北作家群」的世界與視界

more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more

再思考 — 遺產、記憶與後殖民時期的博物館演講側記

2019-05-16

講題:「再思考 — 遺產、記憶與後殖民時期的博物館」(Reconsidering Heritage, Memory and the Postcolonial Museum)
主講人:Dr. Michael Rowlands
Co-Director of Centre for Research in the Dynamics of Civilization, UCL
Lead Convenor, Centre for Critical Heritage Studies, UCL. Co Director with University of Gothenburg, Sweden. 
Honorary Professor,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UCL.
Emeritus Professor in Anthropology and Material Culture, and Senior Research Fellow, UCL.

主持人:古明君教授(國立清華大學社會所)
時間:2019年4月22日(一),14:30-16:30
地點: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C203室
撰寫人:張善盈(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

Rowlands教授的演講主題為「再思考 — 遺產、記憶與後殖民博物館」(Reconsidering Heritage, Memory and the Postcolonial Museum),講座除了考察三者在知識論上的辯證關係,也旨在指出三者對身份認同、記憶責任及倫理的重要意義為何。

Rowlands教授首先回顧了Ruth Phillips的「第二個博物館時代」(A Second Museum Age)概念,指出博物館作為具教育性及功能性的公共場域,由於資本主義的進入而更進一步與教育、學術知識生產分道揚鑣。這些新時代下的博物館一般以全球文化企業的商業模式運作,多以具商標性的建築形式見稱(詳見「全球古根漢美術館計劃」“The Global Guggenheim”),也以營利為本。

接著,他將視點放於現代性意義下出現的記憶熱潮,從而探討遺產、集體記憶與身份建構的動態關係。Rowlands教授認為,國家對過去的記憶責任或社會紀念活動的盛行,都激起了權威遺產論述的產生;但另一方面,人們也能透過某種反記憶(Counter-memory)的方式,去抗衡權威記憶和身份認同的形構過程。因此,Rowlands教授指出「記憶」涉及到的倫理命題:誰有義務或權利去記憶過去的人、事件或是進行紀念?如何評估紀念活動的種種激發因素?個人或社群如何抵抗或反對國家權威論述的記憶?及此,Rowlands將國家權威論述進一步連繫到遺產技術的概念組上。他分別就遺產技術的國際起源、憲章定義作述,繼而指出遺產作為一種具權威性的記憶技術,同樣涉及到不同政治層次的記憶倫理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Rowlands教授在演講中提到的兩個與記憶倫理有關的實際案例。一是位於非洲塞內加爾的格雷島(Gorée Island)。該島在十五世紀到十九世紀間是非洲海岸最大的奴隸貿易中心,後於1978年登錄世界文化遺產。島上現存有大量的紀念性雕像、碑文及奴隸宿舍,以記憶與美國非裔黑人的困難歷史。二是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Museum of Vietnamese History)。該館位於越南河內市,前身為法國遠東學院路易斯·菲諾博物館(法殖時期)、革命博物館(越南民主共和國)。Rowlands教授考察了該館的展覽敍事與空間,如常設展的功能在於國族歷史的建構、“Doi moi”展則著重於越南如何透過政經轉型過渡到現在、“Da moi”展則指向越南的未來。而展覽空間分別設有「詩意之牆」、「記憶之牆」等提供觀者反思、書寫記憶的互動設置,目的在於引起觀者對國家過去的懷舊想像和意識。

最後,Rowlands教授總結了權威論述在世界遺產、後殖民博物館等不同面向上都涉及到身份建構、記憶倫理等政治問題。從格雷島到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由建制的設立到權威論述的生產,正可見權威記憶的建構性、操作性及指向性。

演講結束後,Rowlands教授所開展的論題引起了熱烈討論。除了現場學生的提問外,國立清華大學人類所謝艾倫教授指出,考古學者過往著重於分析物的技術,在今天的博物館展示中也有把故事講好的需要。國立清華大學人類所呂玫鍰教授則以其研究「白沙屯媽祖進香」進行反思,思考人類學者在遺產化過程中的角色與位置。最後,國立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岑學敏研究員則以新加坡的博物館例子指出,亞洲的博物館展覽普遍具有以塑造國家認同為先的敍事優先性。正如是次的演講主題「再思考」一樣,這些討論也更進一步地將記憶、遺產及博物館間的論題延展到臺灣、亞際社會的語境當中。

  
 

近期新聞 Recent News


側記|4/15放映場 - 2024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巡迴場次 Taiwan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ic Film Festival - NYCU tour

2024-04-25

more

【側記/Sidenote】Creating Emancipatory Futures: Filmmaking and Activism

2024-04-19

more

黃健富|移動/中國的移動(「中國當代」關鍵詞共筆工作坊)

2024-04-18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