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logo
Research

近期影音 Recent Video


20240412|中國左翼文學的區域模式與跨域互動——「東北作家群」的世界與視界

more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more

文學與文化系列演講109:哲學的想像論:以巴修拉為中心的當代連結 演講側記

2019-07-19

文學與文化系列演講一零七:哲學的想像論:以巴修拉為中心的當代連結 演講側記
時間:20181011 18:00-21:00
地點:人社院C304
講者:黃冠閔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講者簡介  
黃冠閔研究員研究主軸大致可以概括在「主體性」與「想像」的兩個論題上。目前的研究方向,是在想像的問題上延伸,在倫理意象上,研究倫理論述或實踐中意象與想像的作用,在一般性的層面上說,則是探究藝術與道德的關係。在同樣是想像的研究方向上,則以場所、地方為一個研究的關注焦點,探究人的場所經驗如何安排佈置想像機制,同時想像力又如何重新建構不同的場所論述。在此一主題下,身體、自然、居所、文化條件、價值要求等等交織在一起而以不同的角度重新被審視。

黃冠閔老師在演講中提到:巴修拉與沙特對於想像作用的原則分析上有理論的不同,分歧的論點涉及到方法的意涵,特別是對於現象學方法的使用與理解。在具體意象的使用上,兩人在文學與詩的具體文本表達中各有不同內容。沙特認為巴修拉採用物質的精神分析方法,來研究物質想像的作法既不能回到主體身上,也不能解釋主體與存有的關係。主張存有論能夠教導精神分析,事物意義的真正根源與人類實在的真正關係。沙特的思考重點是將對於想像作用的討論放在成象意識上,其基本特徵為「缺席」、「不在場」、「空缺」,肯定虛無的構成性意義。成象意識仍舊是一種「設定意識」,其所設定的是『非設定』或對「設定」的否定,與世界保持距離、否定世界、否定「在世界之中的自然態度」。凸顯「能否定的能力」,是人類自由的表現。巴修拉則不斷回到力量論的立場,同意存有論意義的思考,結合能量論、力量論作為想像的基礎,總是強調想像的力量。存有論的設定是一種力量作用,意象總是一種存有者的提升,是想像與動態力量連結的證明。富含著力量的動態作用有一超越的方向,他不讓自己化約歸於普遍存有中,類似沙特論虛無化的功能。巴修拉強調超越存有的方向也是在存有之上的方向,肯定在想像活動中有別於成象意識,蘊含著對存有的超越。將人與想像力結合在一起,對於在世界之中的事實藉由想像力指出一個超越的方向,同時藉助種種物質意象而使用想像力,超越非脫離世界也不是否定、摒棄世界的態度。

他亦提到在影像豐沛的時代,其可輕易生產與再製的特色,使想像似乎被當成一億的超載,從而喪失原有可能的創造力。影像與其功能-想像力-兩者都聯繫到主體的原創性,影像也同時遮蔽了實在。巴修拉辯護著意象與想像,布希亞則高度反諷攻擊顯像的形上學,兩者都引人深刻思考,在想像陰影下,人類命運的轉折。在西方哲學歷史自古希臘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迄近代康德、謝林、費希特以降,想像力的意義演化,自己就是世界形成的一部分,在現象學運動中,透過意義建構所證成的主體性,想像力被視為世界的一個可能入口。想像或想像力擺盪在創造性跟幻覺之間的特殊的曖昧,巴修拉藉著詩的經驗,護衛著意象的功能,強調創造性的一面;布希亞則對於電子虛擬影像氾濫提出警告。在思想拉鋸中見到想像力的缺點與內在於人性中難解的特性。巴修拉的公理在於想像的形上學是可能的,意象本身就是個全體,有著自己的實在性:意象就是想像的主體,讓人看到生產的原始功能。意象的單一性能夠喚起世界全體性,意象的直接性則是使得想像者跟世界沒有距離。同樣是對image的思考,布希亞看到的並非詩意象的部分,而是落在由攝影、顯像、製作、傳播等技術所操控的影像,標舉出電子時代真理的危機。當影像輕易被展示使用、當顯現被當作稀鬆平常時,此種顯現本身就包含著反撲,顯現就如同隱身。

  
  


主辦單位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國立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中心、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亞太/文化研究室、國立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
 

近期新聞 Recent News


側記|4/15放映場 - 2024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巡迴場次 Taiwan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ic Film Festival - NYCU tour

2024-04-25

more

【側記/Sidenote】Creating Emancipatory Futures: Filmmaking and Activism

2024-04-19

more

黃健富|移動/中國的移動(「中國當代」關鍵詞共筆工作坊)

2024-04-18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