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logo
Research

近期影音 Recent Video


20240412|中國左翼文學的區域模式與跨域互動——「東北作家群」的世界與視界

more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more

記憶政治(三)-亞際社會的文化遺產後殖民城市的歷史身世與記憶政治-演講側記

2019-04-11

主題:亞際社會的文化遺產:後殖民城市的歷史身世與記憶政治
時間:2018年11月22日 1830-2130
地點:清華大學人社院C310教室
記錄人: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傅偉哲

    本週是「記憶政治」工作坊第三場演講。主題為:「亞際社會的文化遺產:後殖民城市的歷史身世與記憶政治」由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李威宜老師以及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岑學敏主講。他們的講題分別為:「諸眾的社會記憶如何可能?檳城文化遺產個案」與「敏感的城市襲產(?)[Uneasy heritage of port cities(?)]」。從馬來西亞與香港的田野視角,聚焦跨文化的文化遺產討論。

    李威宜老師以馬來西亞檳城喬治市的田野,以土耳其裔的英國政治學者Engin Isin「流動公民」(Citizenship in flux)為概念,通過兒童、幫派以及租戶的三個個案,說明遺產保存活動是為公民行動,而遺產化的街道,是為一種爭論場域(fields of contestation) 。李老師並不認為諸眾本身的社會記憶是可能的,至少是有極大限制的。然而,現代政治社會的一般個體,對於作為他者的諸眾,由於有在公共空間體驗的經驗而記得,而使更普遍意義的社會記憶有所可能。因此思考重點,是在遺產場域,一般行動主體如何記住rememeber諸眾的過去?記憶,是為動詞,記得。而遺產化的街道的公共空間,成為記憶點或地方memory-place讓人經驗,而得以記住作為他者的諸眾的記憶。只是該以何種文化理解來認識與敘事,則是繼續爭論的戰場。

    岑學敏老師則主張:「港口城市作為一種方法」。他以香港為例,由於殖民背景,使香港原本作為商港的經商往來優勢,成為具有多元種族、人口、多樣文化混雜於其中的地方。它就像是個具有「世界主義」的空間。但也因為香港所擁有的特殊性,使這裡具有特殊「中間者」身分的經商中間人、買辦亦成為了「殖民主義的協作者」。在這樣一種含納多元文化的城市中,他援引Ackbar Abbas的概念,以襲產的「逆向幻覺」(reverse hallucination)來指稱這種現象-一方面透過香港旅遊發展局公佈資料而定義襲產,但對華人、歐洲以外的文化關注度卻幾乎沒有關注,甚至忽略殖民港口城市的多元組成,導致了一種「真實存在,卻又無法被看見」的弔詭。

    這場跨文化的田野對談,最後聚焦在遺產文化的論述主體以及他們與社會記憶的關係。而這兩個地方的田野分析,一方面從諸眾的流動公民身份出發,另一方面則從殖民者、官方視角,不同行動者的觀點,提供我們在探討文化保存、記憶政治等課題時,更為不同的思考面向。

照片1. 工作坊進行過程。
 


照片2. 講者岑學敏(右)。


照片3. 講者李威宜(左)。

近期新聞 Recent News


側記|4/15放映場 - 2024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巡迴場次 Taiwan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ic Film Festival - NYCU tour

2024-04-25

more

【側記/Sidenote】Creating Emancipatory Futures: Filmmaking and Activism

2024-04-19

more

黃健富|移動/中國的移動(「中國當代」關鍵詞共筆工作坊)

2024-04-18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