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logo
Research

近期影音 Recent Video


20240412|中國左翼文學的區域模式與跨域互動——「東北作家群」的世界與視界

more

近期出版 Recent Publication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more

「實驗電影:閱讀或書寫」側記:在「不懂」與似懂非懂中摸索

2020-12-24

在「不懂」與似懂非懂中摸索

——吳梓安專題演講「實驗電影:閱讀或書寫」場邊側記


講題:實驗電影:閱讀或書寫
講者:吳梓安(影像藝術家/實驗電影人)
主持:宋玉雯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側記:宋玉雯、陳亭廷(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生)
時間:2020 年 11 月 25 日(週三)
地點:中央大學文學二館 C2-107 室 主辦單位: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國立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 合辦單位: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台聯大文化 研究國際中心、台聯大文化研究跨校碩博士學分學程、國立中央大學高教深耕計 畫、國立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中心


「攝影機鋼筆論」


演講活動進行之前,吳梓安導演提供電影理論大師、導演亞歷山大.阿斯楚 克(Alexandre Astruc)在 1948 年撰寫的〈一種新前衛的誕生:攝影機鋼筆論〉 (Naissance d’une Nouvelle Avant-garde : La Caméra Stylo)供聽眾先行閱讀。阿 斯楚克在文中宣稱影像如同一種獨立的語言,手持攝影機拍攝電影就像是拿著一 支鋼筆振筆直書。「攝影機鋼筆論」形同實驗電影的一篇宣言,將電影與文學同 視為自主藝術,被認為是作者論(Auteur theory)的濫觴,影響深遠。


本次演講的內容即由此篇宣言出發,從事實驗電影創作的吳梓安導演,以提 問大家喜歡看什麼類型的電影開場,談及諸如愛情片、英雄片和犯罪驚悚片是廣 為人知的流行電影類型,由此也可見電影主要以商業性和娛樂性為目的。然而, 「真正的好電影如何定義?」並沒有人可以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吳導演認為觀 眾百百種,觀影的傾向和品味難以定於一尊,也很難給出何謂「好電影」的定義, 但時代的共通性總不免影響著下個世代的電影產出。


接續著關於阿斯楚克的討論,吳導演在屏幕上簡潔地投影出全才型的詩人、 小說家、劇作家和編劇、導演尚.考克多(Jean Cocteau)的一句話:「Film will only become an art when its materials are as inexpensive as pencil and paper.」他認為 不循商業性出發的電影製作,可以不受限於成本,而只有電影變成跟紙筆一樣便 宜,才有機會成為多數人能夠投入創作的藝術品。就如同「濾鏡」,過去是少數 專業人士的工具,現在隨著科技與資訊產品的普及,濾鏡已是常見的手機特效, 人人都可以成為導演,改變或設計一部影片。


另一種「陌生化」


吳梓安導演透過播放實驗短片講述他對於實驗電影和創作的看法,包括影響 他前往紐約學習電影的蓋伊.馬丁(Guy Maddin)作品:《世界之心》(The Heart of the World),以及他創作的《伊人》和《少女的祈禱》。實驗電影的敘事看似破 碎,殊乏明確的故事軸線,但就同阿斯楚克的主張:電影就是一種語言,可以直 接去表達思想和情感,譬如當要表達時光流逝,不用先去拍一個落葉,再去拍一 個蘋果開花的鏡頭,亦即不需要透過比喻或象徵來表達思想或概念。


《伊人》並置雙格畫面,兩組影像同步放映,背景音響彷彿逼近了聲線斷裂 的臨界點,帶著幾分淒厲和嘈雜,而間中錯落的呢喃口白,依稀串連著整部電影 的行進。如此拼貼的創作手法,形塑出異質的感官空間,不同於常見的敘事模式; 實驗電影經常「拒絕」引領觀眾進入特定的故事脈落,往往迫使觀眾必須放下原 有的觀影習慣,在「不懂」與似懂非懂的距離感中,重新構築故事,主動參與解 讀影像。



電影作為一種「媒材」


吳梓安導演談到,「電影本身就是外來語」,不一定只可作為大眾的傳播媒介, 也不只是為了點閱率與觸及率。對他來說,影像不僅是一種媒介,也可以是一種 媒材,一種有待製作的材料,如何掌握全看自己怎麼去拿捏。觀諸吳導演所放映 的《伊人》,除卻獨特而豐富的觀影體驗,片中對於邱剛健電影的拼貼和再製, 也搖晃著我們對於「原創」的預設。或者說,促使我們重新去思考「原創」的意 義和「價值」:我們追求的原創是怎樣的一種原創,背後的預設或想要抬高的價 值是什麼,那些預設或價值真的如此不證自明嗎?當然,除了嚴肅的論題思索, 實驗電影也充滿樂趣,不乏娛樂性。


演講最後,吳導演提議進行一個小實驗:播放瑪雅.黛倫(Maya Deren)1943 年的實驗電影《Meshes of Afternoon》,邀請幾位同學在放映過程中,配搭鏡頭的 轉換創作「旁白」,或謂各自所體會到的「劇情」。可惜引導時間不足,同學們當 下未能順利融入,不過這確實是一次很新鮮又特別的一次嘗試,多種聲音並陳, 構築出很不一樣的感覺。


實驗電影的自由,很大程度取決於無須考慮資金問題,也沒有一般電影拍攝 的龐雜,因此有更多空間可以發揮與想像,創作者的取材不限於大眾潮流的場景, 更不妨是從生活中擷取出的片段,對於細微事物的觀察和呈現。不拘電影類型, 電影多少表述著導演的意念,而作為觀眾的我們,往往因為自身的生命經驗,也 許無法進入,也許能夠互相吸引,深深產生共鳴。

   

近期新聞 Recent News


側記|4/15放映場 - 2024 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巡迴場次 Taiwan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ic Film Festival - NYCU tour

2024-04-25

more

【側記/Sidenote】Creating Emancipatory Futures: Filmmaking and Activism

2024-04-19

more

黃健富|移動/中國的移動(「中國當代」關鍵詞共筆工作坊)

2024-04-18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