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 文學論戰與記憶政治:亞際視野
2023-02-10
2022秋 亞際文化研究演講系列 2022 Fall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lecture series
Topic:
文學論戰與記憶政治:亞際視野
Literary Debates and the Politics of Memory: Toward an Inter-Asia Perspectives
日期Date: Dec. 05 , 2022
時間Time: 13:30-16:30
地點Venue: 人社二館106室(HA106)
講者Speaker:
-
王智明 Chih-ming Wang(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Academia Sinica)
-
陳瑞樺 Jui-Hua Chen(Associate Professor, Institute of Sociology,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側記:蘇郁惟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亞際學程碩士生)
這場講座是由王智明老師以及陳瑞樺老師共同演講。首先王智明老師以台灣十一月底剛落幕的大選來作為切入點來理解1970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他認為解嚴前的鄉土文學論戰,其實可以比擬於現在的藍綠衝突。當前的左右、統獨問題都可以在當年的論辯中找到回響,因為當年困擾著台灣的大問題--冷戰、美援、反共、資本主義等--仍影響著今天的台灣和兩岸局勢。當年論戰的核心是 如何定義「鄉土文學」,但是回顧論戰, 我們應該思考的是:還是回歸鄉土的目的是什麼?鄉土文學是政治工具?還是為人民發聲的努力?
接著陳瑞樺老師也提出他的觀察與觀點,陳老師首先將文學論戰分為四個階段:文學作品、文學辯論、文學辯論回顧以及文學辯論回顧考查,接著說明文學論戰反映了時代及世代的情感結構(structures of feeling),藉由對文學的主張進行文化運動,並在歷史過程中發展成「記憶之所」。與東亞其他國家相對照,日本1950年代曾發生國民文學論戰,韓國1970年代則有民族文學論和民眾文學論,台灣19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的特殊性在於其以「土地」而非「人民」做為文學論戰名稱的核心內涵,此一表現反映了中華民國於1949年移至臺灣成為移建民族國家的獨特歷史脈絡。
時間再拉回到近代,當台灣第一屆民選總統產生、第一次政黨輪替,人們漸漸把目光從「鄉土」轉到「本土」,開始思考什麼是「我們」,在這片土地上人的集體回憶所拼湊出來的歷史與台灣和中國是什麼。王智明 老師提到了朱天心的《古都》以及沖繩人是否為日本人等類似情況的問題,來讓我們反思。而我們期待從「本土化」中得到什麼結局。團結是否真的不可能?檢視冷戰對於台灣的分裂傷害等,這些都是屬於現在這一代思考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