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人名索引



艾嘉(Agar, Eilleen, 1899 _ ):英國畫家, 1929年首次接觸超現實畫作, 並結識詩人艾呂亞(Paul Eluard)。 三○年代時成為倫敦超現實畫派之一員。 1936年後, 她開始嘗試利用自動性繪畫技巧與新的素材, 從事拼貼與實物創作, 並參與超現實畫展。 她也曾多次舉辦個展。 主要作品有 《混亂的天使》拼貼, 收藏於倫敦泰特畫廊。

【引用畫作】

. . 畫作 The Garden of Time

貝勒梅(Bellmer, Hans):德國超現實主義畫家、 攝影家、 雕塑家兼作家。 自一九三八年起定居法國。 以一系列病態的、 戀物的洋娃娃攝影素描聞名, 著有《意象的解剖》一書。

【引用畫作】

. . 畫作 1Doll
. . 畫作 2The Machine-Gunneress

柏格曼(Bergman, Ingmar, 1918-):瑞典導演 , 所執導影片的主題大多為上帝與惡魔、 生與死等形而上的哲學與道德問題, 另一個柏格曼時常探討的則是女性心理 及其對內心世界的自省。 身為一個導演, 柏格曼不僅著重影片視覺設計, 同時注重哲理的探討。 他執導的影片有 《第七封印》、 《野草莓》、 《哭泣與耳語》、 《處女之泉》等。

布荷東(Breton, Andre, 1896-1966):法國詩人、 散文作家和批評家, 是超現實主義的主要理論家和代言人。1 921年脫離巴黎的達達運動, 並促成超現實主義從達達分離, 自成一派。 1924年發表了第一篇 「超現實主義宣言」, 並協助 「超現實主義革命」 期刊頭幾期的出刊, 後來他曾執掌該刊的編物。 他的第二篇超現實主義宣言 發表於該刊的最後一期(1929年 11月號)。 他的著作有 1927年的 《超現實主義及繪畫》、 1941年出版的 《超現實主義的回顧與前瞻》。

【相關網路資源】

. . 網站 [ form your eyes by closing them ]
布紐爾(Bunel, Luis, 1900-):西班牙導演兼詩人, 大半時間居住在法國及墨西哥。 1929─32年間是法國超現實主義團體的一員。 有兩部超現實主義電影的作品: 《安達魯之犬》(1929)與 《黃金年代》(1931)。 在五○及六○年代 又重拾對超現實主義的狂熱, 拍攝了 《天使滅亡》、 《銀河》、 《中產階級的》、 《自由的幻影》等作品。

Carrington, Lenora:

【引用畫作】

. . 畫作 1Portrait of the Late Mrs. Partridge
. . 畫作 2Amor que move il sole e l'altre stella
. . 畫作 3Kitchen Garden on the Eyot
. . 畫作 4Night Nursery Everything
. . 畫作 5Again the Gemini Are in the Orchard
. . 畫作 6The House Opposite

夏卡爾(Chagall, Marc, 1887-1985):俄國畫家, 1911年後定居巴黎。 作品風格與立體主義、 超現實主義及表現主義皆有相似之處, 但同時亦帶有強烈個人風格, 對早期的現代繪畫和版畫有很大的貢獻。 早期受立體主義的構成與空間處理的影響 反映在其畫作如 《我與我的村子》和 《在維台普斯克》中。 後期夏卡爾逐漸發展出其獨特的個人風格,1949年所繪的油畫 《紅太陽》, 是一則悼念他亡妻的寓言, 充滿令人驚訝的彩色意象。 而且他以夢幻般的俄國風土人情為題材, 也形成他獨特的藝術風貌。

【引用畫作】

. . 畫作 1Moietle Village
. . 畫作 2Le Violoniste
. . 畫作 3Les Maries de la Tour Eiffel
. . 畫作 4La Resistance
. . 畫作 5Le Temps N'a Point de Rives
. . 畫作 6La Chute de l'Ange
. . 畫作 7La Guerre

奇利哥(Chirico, Giorgio, 1888- ):義大利超現實主義大師, 其成名作是 1911年的市景連作, 描述一個森鬱的幻象街景。1 915年後, 形而上繪畫運動開始, 街景中的無人廣場有了「人偶」─由餅乾、 地圖破片等拼湊而成的怪異人形。 奇利哥摒棄了自然主義畫家 傳統的感知方法, 運用一種新的心理學法則, 把客體當成獨立的現象來看待。 此一手法對達達主義 和剛發軔不久的超現實主義 是一有力的衝擊。 許多後起之 超現實派畫家皆受其影響, 如愛倫斯特、 馬格里特、 坦基等都曾在他們早期的作品中運用此一新法。

【引用畫作】

. . 畫作 The Torment of the Poet

【相關網路資源】

. . 網站 [ WebMuseum Chirico, Giorgio de ]
考克多(Cocteau, Jean, 1889-1963):法國文學家、 畫家、 劇作家兼導演, 在世界大戰期間 一直是法國文化界的領導者, 活躍於許多不同的藝術運動中。 但考克多始終以創作詩為主, 其電影作品可視為其詩學的延伸。 所執導的電影包括 《詩人之血》、 《奧菲的遺言》、 《美女與野獸》等等。

(Colquboun, Ithell):

【引用畫作】

. . 畫作 1
. . 畫作 2
. . 畫作 3Scylla

達利(Dali, Salvador, 1904-1989):西班牙畫家兼詩人。 是廿世紀畫壇中 最負盛譽的畫家之一。 1929-36年間是十分活躍的 超現實主義派畫家, 1938年曾短暫地重拾 超現實主義風格。作品有: 《可親的女子》、 《征服非理性》、 《那西瑟斯的變形》等等。 首創 「偏執狂式批評法」的理論。 因為漸漸傾向右翼及商業化, 而與超現實主義決裂。 後來更自稱是 種族主義者, 並支持希特勒; 改信天主教。 在二次大戰前成為學院派畫家。 他個人獨特的擬超現實風格 在美國一直深受歡迎。 從一九四○年代起, 創作了許多華麗的宗教畫及化妝品廣告。

【引用畫作】

. . 畫作 1Portrait of Paul Eluard
. . 畫作 2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
. . 畫作 3The Transparent Simulacrum of the Feigned
. . 畫作 4Soft Construction with Boiled Beans:Premontion of Civil War
. . 畫作 5The Dream
. . 畫作 6Cannibalism fo Autumn
. . 畫作 7Specter of the Day
. . 畫作 8The Dream Approaches

【相關網路資源】

網站 :[ A Docent's Tour of Salvador Dal ]
德爾沃(Delvaux, Paul, 1897):比利時畫家,畫風頗能順應藝術的發展潮流。 基本上可視其為一位古典派畫家, 他擷取史實、 傳奇中的圖式, 融入當代的繪畫圖式, 並在成熟期的畫風中, 創造出奇異、 神秘和永恆的繪畫世界。 早年畫風為寫實風格, 稍後將注意力轉至 新印象派的色彩理論, 後來再轉向表現主義。 1936年起成為超現實主義派畫家。 作品風格深受 基里哥 與 馬格里特之影響。 雖然日後他既無 實際參與超現實活動, 亦不贊同其 政治宗旨,但是 「經由他的畫布, 超現實畫家的夢境得以匯然成渠」(Breton)。 德爾沃畫作的特色 包括誇張的空間、 複雜的對比色、 準確的佈局、 對情慾的描繪以及對夜景的偏愛, 著名的畫作包括 《入睡的維納斯》、 《夜之美女》等等。

【引用畫作】

. . 畫作 Pink Bows

愛倫斯特(Ernst, Max, 1891─1976):從超現實主義運動的興起到 1953年 一直是超現實主義畫家; 德裔, 在科隆時期活躍於達達畫派, 一九二○年代移居巴黎。 是許多超現實畫作技巧的創始者, 如摩擦法(frottage) 和有系統的錯置等。 著有 「畫作之外」 這篇重要的論述、 《博物誌》, 以及幾本大學時代的小說作品: 《百名無頭女子》、 《美好的一週》、 《一名想進修院的年輕女子的夢》。 二次大戰期間定居美國, 與布魯東及杜象共同編輯 超現實主義雜誌VVV。 從他角逐1953年威尼斯雙年展的大賞時, 已可看出他放棄了年輕時的畫風, 不可避免地與超現實主義分道揚鑣。

【引用畫作】

. . 畫作 1The Numerous Family
. . 畫作 2Barbarians
. . 畫作 3The Angel of Hearth and Home
. . 畫作 4The Forest

【相關網路資源】

. . 網站 [ WebMuseum Ernst, Max ]

費里尼(Fellini, Federico, 1920-): 義大利導演。 童年生活不詳, 歸因於作者的豐富想像力, 不斷推翻自己原先的說法。 這種曖昧不清正是費里尼影片的特色── 充滿自傳色彩、 扭曲或誇張後的記憶片段, 再加上費里尼自承的說謊傾向。 曾做過場記、 寫過劇本, 及擔任羅塞里尼的副導演。 1943 與女演員茱麗葉瑪西娜結婚, 她對費里尼的生活及藝術兩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 費里尼執導的第一部影片Variety Lights (1951)並不成功。 他的第一部經典之作為 《大路》 (La Strada, 1954) 一部動人並充滿人道精神的象徵主義電影。 這部電影與 《騙子》 (The Swindle, 1955)、 《卡布里亞之夜》 (The Nights of Cabiria, 1957) 被稱為費里尼的寂寞三部曲。 1963年費里尼拍攝了 《八又二分之一》, 一部自傳性質強烈並與其他影片風格大相逕庭的作品。 這部影片融合了現實與幻想, 據費里尼自己的說法, 是有關「一位導演試圖拼湊生命中的片段, 並找尋其中的意義」。 這是一部結構與內容都十分複雜的作品, 也是費里尼的創意與天份的最佳證明。 費里尼曾四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及坎城、 莫斯科等影展的大獎。

芬妮(Fini, Leonor, 1918 _ ): 畫家, 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 長於崔斯特(Trieste), 少年時期曾研習文藝復興及矯飾派繪畫。 十六歲在米蘭結識畫家費妮、 托斯等人。 1936年到巴黎, 並與超現實主義團體交往。 她雖然曾參與超現實畫展, 但並非其中的一員。 大戰期間居住在蒙地卡羅及羅馬, 戰後回到巴黎, 繼續從事繪畫、 劇場設計、 插畫等藝術工作。

【引用畫作】

畫作 1Spbinx Regina
畫作 2Os Ilyaque

傑克梅第(Giacometti, Alberto, 1901-1966): 瑞士雕塑家, 三○年代初期在超現實主義團體中十分活躍, 一九三○完成了第一個超現實主義雕塑─ 《時間的痕跡》。

【引用畫作】

畫作 1Woman with her Throat Cut
畫作 2Head/Skull

戈亞(Goya, Francisco, 1746-1828): 西班牙畫家, 為西班牙皇室御用畫師, 除了著名的肖像畫作外, 戈亞亦有蝕刻作品 「幻想畫」, 強烈抨擊當時的禮俗及教會的弊陋。 戈亞另有兩幅名為 《1808年5月2日》、 《1808年5月3日》 的油畫記錄法軍入侵西班牙的戰爭暴行。 除此之外, 戈亞亦從事石版印刷、 蛋彩濕壁畫的創作。 他曾潛心研究前期大師 委拉斯蓋玆(Velazquez)、 提也波洛 (Tiepolo) 的作品, 其肖像畫也曾受蒙斯 (Mengs)和十八世紀的英國肖像畫影響。 而他個人的後期畫風卻漸趨於印象派的形式。 他對十九世紀法國繪畫的影響很大, 尤其影響馬內(Manet)畫作至鉅。 戈亞因此被譽為古代大師的延續, 現代繪畫之始。

(Valentine Hugo):

【引用畫作】

畫作 Dream of 21 December 1929
卡蘿(Kahlo, Frida, 1910 _ 1954): 墨西哥畫家。 十五歲時的一場車禍使得她終身跛足且病痛纏身, 在受傷療養期間自學繪畫, 1929年與畫家里維拉(Diego Rivera)結縭。 1938年布魯東在墨西哥發現了卡蘿的作品, 並在介紹其個展時聲稱她是位超現實派畫家, 並安排她的作品在巴黎展出。 雖然卡蘿一直認為自己是墨西哥藝術家和寫實主義者。

【引用畫作】

畫作 1Roots
畫作 2Two Nudes in a Forest
畫作 3The Dream
畫作 3My Birth

(Rita Kernn-Larsen):

【引用畫作】

畫作 1Self-Portrait(Know Yourself)
畫作 2Somnambule
畫作 3Festen
畫作 3Spejlets Revers

馬格利特(Magritte, Rene, 1898-1967): 比利時畫家, 是比利時超現實主義風潮的帶領者。 1919年與詩人 布爾喬亞 (Pierre Bourgeois)及 麥桑 (E.L.T. Mesens)結識, 同時對未來主義 (Futurism)及奧費立體主義 (Orphic Cubism)發生濃厚興趣。 但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奇利哥的超現實主義畫作, 進而走入超現實主義的領域。 他最早的超現實繪畫之一為 《兩姊妹》。 1927年移居巴黎近郊, 並與巴黎之超現實主義團體成員, 如布荷東 (Breton, Andre)等人交往甚密, 此一時期馬格利特創作量豐富且佳作迭出。 1930年後定居布魯塞爾。 他是比利時超現實主義風潮的帶領者, 且影響力廣及許多同期的畫家和年輕一代的歐陸及英美畫家。

【引用畫作】

畫作 1Threatening Weather
畫作 2On the Threshold of Freedom
畫作 3The Conqueror
畫作 4Youth Illustrated
畫作 5The False Mirror
畫作 6Rape
畫作 7The Discovery of Fire
畫作 8The Black Flag
畫作 9The Applied Dialectic
畫作 10Flowers of the Abyss
畫作 11Perspective II: Manet's 'The Balsony'

【相關網路資源】

網站 1Rene Magritte
網站 2Magritte Home Page
網站 3Magritte/Surrealism
網站 4Net it be Server Engine Number
馬遜(Masson, Andre): 生於 1896年, 法國超現實派畫家; 是超現實主義畫派最早的創始者之一。 出版了數冊畫作, 包括《夜之札記》等。 一九四○年代末期便不再參與超現實主義。

【引用畫作】

畫作 1Massacre in a Field
畫作 2Andalusian Repers
畫作 3Landscape of Wonders

馬他(Matta, Roberto, 1911─ ): 智利畫家。 1933年到巴黎, 1936年在馬德里經由詩人羅卡的引見而認識了達利和超現實主義者。 1937年有三幅素描參加在巴黎的超現實主義畫展, 並曾在超現實主義的雜誌上發表有關建築的評論。 馬他初期的畫作採用歐洲超現實主義者在 1920年代發展出的自發性書寫; 1939-40年間, 遇到高爾基及一些美國的超現實主義者, 又初識早期的墨西哥文化, 使他有心於巨型作品的創作。 1950─60年間, 馬他的繪畫色彩臻至悚人、 犀利和明亮的境界, 這時期的作品以太空為主題; 他筆下的太空彷彿無止境地推進著, 為人類太空探險勾勒出一個完全出於想像的感應。 馬他目前定居巴黎。

【引用畫作】

畫作 Invasion of the Night

米羅(Miro, Joan, 1893-1984): 西班牙超現實派畫家及雕塑家。 從二○年代便經常參與超現實畫派的各項展覽, 此時的畫風是如夢般的線條式作品。 二○年代末期因受維梅爾(Vermeer)的影響, 畫風有了進一步的轉變, 在高度具象化的作品中融合了視覺世界的印象及幻想的經驗。 四○年代後米羅逐漸步入晚期畫風, 在後期作品中, 他以不可思議又別出心裁的圖畫意象來描寫人與自然, 地球與宇宙。 布荷東形容米羅的畫是 「超現實主義畫派這頂帽子上最美麗的羽毛。」 四○年代開始米羅亦從事陶藝雕塑創作, 並發展出一種全新的陶瓷壁飾風格。 他的版畫作品也曾贏得威尼斯雙年展的大獎。米羅對於現代藝術有極大的貢獻。

【引用畫作】

畫作 1Dog Barking at the Moon
畫作 2Woman Haunted by thePassage of the Bird-Dragonfly Omen of Bad News
畫作 3Man and Woman in Front of a Pile of Excrement
畫作 4The Status
畫作 5Woman
畫作 6Figure

畢卡索(Picasso, Pablo, 1881-1973), 西班牙畫家, 少年時定居於巴塞隆納, 從法國或北歐傳入的美術運動刺激他嘗試孟克、 雷諾瓦等畫家的技法。 在巴黎流浪時, 曾受高更、 梵古、 史丹林及晚期印象主義的影響。 在接受當代藝術的混雜影響時, 他仍保有自幼以來即熟悉的事務: 如修長的卡塔蘭哥德式雕刻、 義大利的矯飾主義、 委拉斯蓋玆、 戈亞等人簡潔的色彩或率直的表現方式。 1907年作的 《亞威農的姑娘》, 受到非洲雕刻的影響, 這種形式與畢卡索所追求的形相表現符合, 並幫助他從具象藝術的傳統束縛中超脫。 1917年在羅馬與俄國芭蕾舞團接觸後, 其作品又回歸傳統, 並與絢爛複雜的立體主義風格並行不悖。 但到 1923年, 他將裸體歪曲成令人吃驚的極端滑稽像, 後來更將人物解體, 以書法般的曲線和線條, 完成了1925年的 《三舞者》 中所出現的痙攣似的變形。 1930年代初期, 畢卡索以耀眼的色彩和強烈的平面形式繪製一系列裸像── 多半是宮女。 爾後不久, 他又著手一系列鬥牛作品, 以 《格爾尼卡》 (Guernica) 為頂點。 這幅巨大的作品得自西班牙內戰的啟發, 他以複雜的圖像與個人象徵語彙, 表現了藝術家對戰爭的暴力和野蠻的憎惡。 畢卡索大部分時間都留居法國, 直到去世。

【引用畫作】

畫作 1Standing Woman
畫作 2Woman
畫作 3Woman with Stilet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