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政治首頁
計畫總綱
劉紀蕙個人網頁
聯絡我們
「重探」的思索與方法論
政治意義的重新詮釋
Alain Badiou 論政治
巴迪烏論例外性真理與扣除
主體與政治性主體
佛洛伊德的動力經濟拓樸學
拉岡的主體拓樸學
杭席耶、巴迪烏與克莉絲蒂娃拓樸的思考
巴迪烏論物質辯證法與主體形式
有關空、無、無根基與力之思考
「無」(void)的基進政治性:斯蒂納與青年黑格爾
海德格關於認識座架與主體之弔詭關係,以及從「無」湧發的存有
從阿岡本的動物之開敞世界回到海德格的動物性問題
阿圖塞論歷史環節與偶然遭遇(事件)的物質性條件與其效果
政治與倫理
政治/政制
從海德格到拉岡
從拉岡到巴迪烏
重思「政治」的辯證法導論
歷史唯物主義與科學辯證分析 I:阿圖塞的論點
歷史唯物主義與科學辯證分析 II:從阿圖塞到巴里巴的展開
政治與治理技術
傅柯主體詮釋學
政治與倫理的轉型
陰性快感與政治性
施蒂納所戰鬥的觀念幽靈
阿岡本的生命治理
阿岡本論生命形式
阿岡本論經濟範式:神學經濟與政治治理
政治與美學
Ranciere之美學政治倫理
感知系統的共享與分配
政治─藝術─美學共同體: 洪席耶與阿岡本的問題
論政治美學化
儂曦與巴迪烏論藝術
哲學、藝術與精神分析
「我們」、「諸眾」
歷史與共同體的思考
我們的出現
Multitude的概念
政治暴力
共同體、國家主義美學
極權主義
德希達論法的立基暴力以及摧毀法的命名之力
施蒂納與馬克思的對立:「獨一者」vs.「現實中的個人」──如何計算為「一」?
「疆界」與「普世」
政治與殘酷地形學
律法的疆界與暴力
巴迪烏論普世性
共享語言之話語邏輯
愛、普世性、忠誠、真理
亞洲想像的介入
中國思想的興起
語言邏輯與主體位置
正變之分與「心的政治」
初論台灣海峽與邊界問題:從佛洛伊德到巴里巴的思考脈絡談起
從柄谷行人回到馬克思與阿圖塞:「物」的交換模式與辯證邏輯